1、妊娠母猪的饲养 每天 1.8-2.7公斤 限制饲喂 4780-7881 千卡 / 天 母猪妊娠期饲料采食量对繁殖力的影响 增加饲料采食量对母猪增重的影响 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窝产仔猪的仔猪初生重分别增加0.02和0.05公斤。 经产母猪和初产母猪体重增加13公斤。 由于高水平饲料的摄入并不能改进窝产仔数和初生重。 妊娠期限制饲喂的好处 可以增加胚胎的存活。 可以减轻母猪的分娩困难。 减少母猪压死初生的仔猪。 母猪在哺乳期体重损耗减少。 饲养成本显著降低。 乳房炎的发生率减少。 会延长繁殖寿命。 减少妊娠期的饲料采食量将帮助增加哺乳期饲料采食量。
2、妊娠期饲料摄入量对哺乳期饲料摄入量的影响 21天中,饲料摄入量对于奶产量的影响 控制母猪在妊娠期饲料摄入量的方法 单独饲喂高能量日粮; 采用隔天饲喂法; 日粮稀释法(自由采食高纤维日粮); 电子母猪饲喂系统。 确定妊娠期饲养水平的考虑因素 母猪体格大小; 母猪的体况; 舍饲的方法; 所提供的环境; 饲养方法; 猪群的健康状况; 生产性能水平; 管理的标准。 肉眼观察评定母猪体况 根据体况确定妊娠母猪采食量 妊娠母猪的饲养表 温度对妊娠母猪维持需要的影响 寄生虫对于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妊娠期母猪体重的增加(公斤) 饲养水平对于分娩时母猪的活动和仔猪死亡率的影响 减少便秘 便秘会增加难产 饲喂适量的养分 蛋白质 纤维 (产前增加) 盐 产仔过程的饲养 保证营养平衡的饲养; 产仔前,保持一个饲养水平; 产仔后,逐渐增加饲喂量; 尽快把饲喂量增加到最大水平。 母猪的体格大小将影响饲养需求的水平。越大的母猪,其维持需求就越大,对饲料要求的数量就越多。 母猪体重每增加10公斤,则其能量需求就要增加5%。忽视体重的变化范围意味着选择的饲喂系统只适合猪群的一小部分。
3、母猪越老越重时,预计的母体增重会减少。 21-22度是母猪生长要求的最低临界温度,如果母猪圈舍温度低于21度,则要求给予一个高的饲料水平,否则会导致体重下降。 母猪的体况也是一个因素。瘦的母猪比肥的母猪隔热层簿,对较低环境温度的调节能力差。因此,瘦的母猪在较低的温度下比一个体况好的母猪对饲料的要求有一个较大的增长。 让母猪群集和提供干草或其它铺垫可以减轻较低环境温度所产生的负效应。 -当母猪单个圈养时,掌握一个总的原则,温度将保持在20~21度。 -当母猪群居舍饲时,17度的温度条件是适当的。 -如果提供垫草的话,15度的温度条件是适当的。 -要注意湿、冷的状况,会造成温度更低。 在妊娠期,猪群的健康状况也对饲养水平的要求有影响。 寄生虫会消耗部分饲料。 上表显示了寄生虫对繁殖性能、体况和繁殖期增重变化的影响。 强调了种猪群常规驱虫的重要性,以保证母猪涉入的饲料真正用以生产。
1.妊娠母猪怀孕后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提高,幅度可增加约10%,喂相同的饲料,妊娠和非妊娠母猪相比,经过一个妊娠期以后,前者比后者要多增加体重约20公斤。英国有的猪场在淘汰8胎以上的老母猪时,先让其怀孕1-1.5个月,然后宰杀。 2.妊娠母猪每天的可消化能摄入量不能低于6000大卡。根据英国Cole博士的观点,这是一个在任何条件下妊娠母猪所摄入的能量底线值。 3.根据膘情决定饲料喂量 妊娠母猪的饲养应因猪制宜,不能简单地每头母天2.2公斤。有的猪场把过瘦或过肥的怀孕母猪做上不同颜色的记号加以区别,从而调整其喂料量。 4.妊娠初期的低水平饲养 从配种后的第二天起应降低饲料喂量,每天可喂1.8公斤左右,这样维持10天左右时间,然后根据母猪体况调整到2.2或2.5公斤/天的水平。试验证明妊娠初期高水平饲养→肝血流量增加→孕酮代谢清除率增加→血中孕酮水平下降→子宫特异蛋白分泌下降→胚胎的发育和附值受阻。但如果持续一个月的低水平饲养,则会导致受胎率的下降(64%左右) 5. 尽量避免各类应激的发生。 要给母猪提供营养平衡的饲料,特别要注意这一阶段钙、磷的平衡以及充足的维生素的供给。否则产后瘫痪的发生率会增加。严禁给母猪喂发霉的玉米。另外,要防止母猪滑倒。任何鞭打、惊吓、追赶过急等都容易造成母猪流产。 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已禁止单栏饲喂母猪。动物福利组织认为母猪限制在栏内是对其的一种虐待。现 在一般将60头妊娠线猪关在一个大栏内,母猪可以自由的活动,并通过母猪耳上安装的超声波发射器来获得各自的饲料定量。不过这种由电脑控制的超声波收发装置比较昂贵,有的猪场主不愿意作这笔投资。母猪在妊娠期内自由采食。但饲料的营养浓度却大为稀释。一般用甜菜渣来稀释能量浓度,采用此方法后,平均窝产仔数提高约1.5头,且初生重也有提高。中国的甜菜渣资源很有限,但有养殖户利用花生壳粉碎后作为填充料喂妊娠母猪也收到了同样的效果。目前一般认为妊娠母猪消除了很强的饥饿感后,则胰岛素的分泌量不会因为进食与否产生大的波动。这种情况对胚胎和胎儿的正常发育产生好的影响。
上一篇: 核桃幼树怎样定干?
下一篇: 玉米群体整齐度如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