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管理的水环境系统中,对虾疾病的发生是病原生物、环境条件、对虾本身的健康状况以及饲养管理技术互相作用的结果。引起对虾发病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病原生物病原生物又称为病原体,是指能致病的一些生物。常见的种类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和固着性原生动物等50多种。这些病原体能否感染或侵入虾体引起疾病,与其数量的多少和毒力(侵袭力)有关。毒力强的,少量侵入虾体后就可引起病害;毒力弱的则需要较大数量侵入虾体,才可能导致疾病。
2.环境因素养殖水体中溶解氧、pH、水温、盐度、有毒物质(氨氮、硫化氢、农药、重金属等)、光照、透明度和水色(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等的变动,超越了对虾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就能致病。
3.对虾体质状况在对虾养殖生产过程中,只有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或仅有病原体的存在,并不一定会使对虾生病,关键还要看对虾本身的健康状况或者说对虾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如何,如果对虾对入侵的病原体具有不感受性,也就是说具有免疫力,对虾就不会发病;相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果对虾的抵抗力弱,对入侵的病原体有易感性,病原就可以获得繁殖的场所,对虾就会生病。
4.饲养瞥理饲养管理不当,操作不细心,对于对虾抗病力的强弱、虾池环境条件的变化、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都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虾池的清淤消毒,池水的深度与进排水能力,虾苗放养的密度,饵料的质量与投喂量,日常操作管理,不适当或滥用药物,不经常进行水质、藻相、病害监测等等,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延误了防治时机,都可能促使疾病的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