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腥黑穗病又称乌麦、臭麦、黑疸。病原主要有2种,分别称网腥黑穗病和光腥黑穗病菌,都属担子菌。
1.症状与诊断 主要危害小麦穗部。小麦感病后,病株较健株矮,分蘖稍多。麦子成熟时,病穗比健穗短,颖片张开,露出灰黑色或灰白色病粒,称为菌瘿。菌瘿外面有一层灰色薄膜,用手指微压,容易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病菌孢子。菌瘿有鱼腥味,故称腥黑穗。病穗的子粒多数变为菌瘿,也有部分小穗仍为健粒。
2.发病规律 该病菌的初侵染有3个方面,即种子带菌,粪肥带菌和土壤带菌,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是种子带菌。该病只能在小麦苗期进行一次侵染,初侵染点在麦苗出土前的幼芽鞘和小麦出土后幼苗的伤口。发病率高低受菌量、土壤温度、光照、栽培管理条件等影响。菌量高,发病重;冬麦晚播、春麦早播或播种较深、覆土较厚者,不利麦苗生长,出土慢,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发病重;地下害虫发生重的田块,幼苗出土后植株虫伤口多,也加大了病菌侵染机会,发病较重。
1.症状与诊断 主要危害小麦穗部。小麦感病后,病株较健株矮,分蘖稍多。麦子成熟时,病穗比健穗短,颖片张开,露出灰黑色或灰白色病粒,称为菌瘿。菌瘿外面有一层灰色薄膜,用手指微压,容易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病菌孢子。菌瘿有鱼腥味,故称腥黑穗。病穗的子粒多数变为菌瘿,也有部分小穗仍为健粒。
2.发病规律 该病菌的初侵染有3个方面,即种子带菌,粪肥带菌和土壤带菌,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是种子带菌。该病只能在小麦苗期进行一次侵染,初侵染点在麦苗出土前的幼芽鞘和小麦出土后幼苗的伤口。发病率高低受菌量、土壤温度、光照、栽培管理条件等影响。菌量高,发病重;冬麦晚播、春麦早播或播种较深、覆土较厚者,不利麦苗生长,出土慢,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发病重;地下害虫发生重的田块,幼苗出土后植株虫伤口多,也加大了病菌侵染机会,发病较重。
上一篇: 如何治疗牛肝片吸虫病?
下一篇: 高温时节猪场控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