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经济动物 > 其他经济动物 > 兔流涎病防治 其他经济动物

兔流涎病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家兔流涎病又称口腔炎、溃疡性口腔炎或传染性口腔炎,其特点为病兔口腔黏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病灶,伴有剧烈疼痛。轻者间歇性发作,重者可连续不断发作,严重影响仔兔生长发育。若有继发感染,可造成仔兔大批死亡,给养兔场(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应引起养兔者高度重视。

  病兔表现 初期口腔黏膜发红,随即在嘴唇、舌和口腔的其他部位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内充满液体,还有许多白色或灰白色的小脓疱,不久水泡溃破,形成烂斑或溃疡,并开始流有臭味的口水,口水沿着下颌部流下,黏成一片,造成炎症或脱毛,病兔不爱吃食或不吃食。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饲养环境卫生,做好预防工作,对兔舍、兔笼、食具等用2%热火碱水消毒。病兔应及时隔离,对症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未发病的仔兔可投喂适量磺胺嘧啶或六神丸。

  治疗方法 使用0.1%高锰酸钾水、2%硼酸水、2%明矾水或1%食盐水清洗病兔口腔,然后涂擦碘甘油,或撒布冰硼散、青霉素粉、明矾粉,或撒布青黛散(青黛、黄连、黄芩各10克,儿茶6克,明矾3克,共研成细末),每天2~3次;或按每公斤兔体重用0.2克磺胺二甲基嘧啶片内服,每天1次,连用5~7天。

兔流涎病主要危害3月龄内的幼兔,断乳后l-2周仔兔尤易感染。病兔初期口腔粘膜潮红、充血,随后嘴唇、舌、硬颚粘膜上出现粟粒至扁豆大的水泡。病兔口腔损伤,因而食欲减退或拒食,日渐消瘦虚弱,病程拖延5-10天使死亡。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流涎病,效果很好。

1、青黛、黄连、黄茶各10g,儿茶、冰片、桔梗6g、明矾3g共研细末,取适量药末撒于病兔口腔内、每日3次、配合全身治疗,内服磺胺嘧啶、每公斤体重0.4g、每日1次。

2、黄芩、黄莲各259,栀子、儿茶、银花各20g,共研细末,取适量撤于患处、每日3次。同时内服磺胺嘧啶,每公斤体重0.2g、每日 2次。

采用上述疗法用药3-6日即能康复。对于未发病的仔兔可选服六神九、消炎丸、长效磺胺片,或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水拌料喂即可预防此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