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防治(IPM):运用综合技术防治可能为害作物的各种潜在害虫的一种策略
. 2.全部种群治理(TPM):采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和方法,将害虫的种群彻底灭绝,以达到一劳永逸的防治方法。
3.生物防治法(广义):利用有益生物及代谢产物防治害虫的方法。
4.农业防治法:根据农田环境、寄生植物和害虫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的改变某些因子,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的发生。
5.经济受害允许水平昆虫(EIL):有防止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
6.经济阈值(ET):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害虫达到该密度时应采取措施,以防止害虫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
7.物理机械防治: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的方法。
8.防治指标:接近但未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时的害虫种群密度,达到该害虫种群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
9.大面积种群治理(APM):其目标是在大面积上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下ET以下,即将害虫控制在危害之前和农田之外,以避免大田防治。
10.害虫生态管理(EPM):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害虫管理体系,在管理下的生态系统中利用有益、安全、持久的方法防治害虫,运用综合农业技术管理措施和窄谱农药,以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1.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持续植保,SPP):要求植物保护不仅能保证当时作物高产稳产,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要求前一时期采用的植保技术体系能为其后年代的植保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使植物保护能够兼顾当前和长远,使植物保护和植物生产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和提高。
12.不选择性(植物抗虫性):植物使昆虫不趋向其上栖息、产卵获取食的一些特性。
13.抗生性(植物抗虫性):引起昆虫死亡率高,繁殖力低,生育迟缓或不能完成生育的一些植物特性。
14.耐害性(植物抗虫性):植物受害后具有很强的增值和补偿能力,而不致在产量上有明显的影响。
15.气调防治:通过改变环境如仓库里的气体组成和气压来控制仓储害虫、虫螨和微生物的生长和发生,以保证储藏的安全.
16.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稻收获作物前的时期,即自施药到残留量降至允许残留所需的时间。
17.害虫:指危害农作物及其产品的昆虫,极少数螨和软体动物。
18.虫害:指害虫危害农作物及其产品而造成其数量和质量上的损失,严重时引起灾害,即虫灾。
19.异寄主全周期生活史:两性世代和孤雌世代出现在两类不同寄主的年生活史。
20.两查两定:查卵块密度和花叶率,定防治田块;查生育期,定防治日期。
21.害虫种群密度:指在作物上(或土壤中,或某一区域)单位样方上的害虫发生数量。
上一篇: 直播油菜何时播种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