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保护 > 鳗鲡脱黏病如何防治? 水产保护

鳗鲡脱黏病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病鳗体表黏液呈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状脱落,使鳗体表呈花斑状。病灶起始主要分布于头顶及躯干部,呈小点状,后才扩展成斑块。病灶在水中呈蓝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处溃疡,中央为白色。

鳗鲡脱黏病
主要流行于夏秋两季。该病传染速度快,传染强度高,一池发生,全场养殖池均难幸免。
【预防方法】①操作鱼体时动作要轻柔,勿使鳗体受伤,并在筛选操作后放养于与选别操作前相同的水质中养殖;②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质的稳定,勿使鳗鲡产生环境紧迫;③在高温期,尽量少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必须时亦应掌握剂量,勿使鱼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黏液增生。
【治疗方法】添加食盐,保持盐分为0.3%~0.4%,并用复合中药制剂、抗生素(如土霉素5~10毫克/升)浸浴,每个疗程连续3天,每天换水1/3。3天后用有机碘1.5~2.5毫克/升和土霉素5~6毫克/升浸浴,每天1次,连续2天后大换水。用含氯消毒剂巩固消毒2~3天。中药复合制剂配方为:黄连15~20毫克/升,大黄3~5毫克/升,黄芩3~5毫克/升,五倍子1~3毫克/升,甘草3~5毫克/升,加5倍量的水煎开30分钟,后过滤取汁全池泼洒。上述处理后迅速调节水质并恢复饲料投喂,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维生素E和山莨菪碱等药物,连续投喂10~15天。

如何防治鳗鲡脱黏病?

病鳗体表黏液呈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状脱落,使鳗体表呈花斑状。病灶起始主要分布于头顶及躯干部,呈小点状,后才扩展成斑块。病灶在水中呈蓝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处溃疡,中央为白色。

鳗鲡脱黏病
主要流行于夏秋两季。该病传染速度快,传染强度高,一池发生,全场养殖池均难幸免。
【预防方法】①操作鱼体时动作要轻柔,勿使鳗体受伤,并在筛选操作后放养于与选别操作前相同的水质中养殖;②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质的稳定,勿使鳗鲡产生环境紧迫;③在高温期,尽量少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必须时亦应掌握剂量,勿使鱼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黏液增生。
【治疗方法】添加食盐,保持盐分为0.3%~0.4%,并用复合中药制剂、抗生素(如土霉素5~10毫克/升)浸浴,每个疗程连续3天,每天换水1/3。3天后用有机碘1.5~2.5毫克/升和土霉素5~6毫克/升浸浴,每天1次,连续2天后大换水。用含氯消毒剂巩固消毒2~3天。中药复合制剂配方为:黄连15~20毫克/升,大黄3~5毫克/升,黄芩3~5毫克/升,五倍子1~3毫克/升,甘草3~5毫克/升,加5倍量的水煎开30分钟,后过滤取汁全池泼洒。上述处理后迅速调节水质并恢复饲料投喂,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维生素E和山莨菪碱等药物,连续投喂10~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