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番茄 > 番茄感染白绢病,如何防治? 番茄

番茄感染白绢病,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典型症状:
主要危害茎基部和根部。病部初呈暗褐色病斑,扩大后稍凹陷,其上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多为辐射状。侵染与地面接触的果实,致病果软腐,表面产出白色绢丝状物,后菌丝纠集成菜籽状菌核,致茎部腐烂,露出木质部,或在腐烂部上方长出不定根,最后全株死亡。
2、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发病严重的大棚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②深耕翻地:深翻大棚内土层0.5米,把病菌翻到土层下面,结合整平土地,亩施消石灰100—150公斤,使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减轻病害的发生。
③施用有机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减轻病害,果实膨大快。
④化学药剂防治:发病大棚可用40%五氯硝基苯1公斤兑细土40公斤混匀后撒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40%五氯硝基苯400倍悬浮液,也可喷50%混杀硫、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7—10天1次。此外,还可用20%利克菌乳油8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湿1—2次,隔15—20天1次。

  症状

  主要为害茎基部或根部。病部初呈暗褐色水浸状斑,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集结成束,向茎上部延伸,致植株叶色变淡,菌丝自病茎基部向四周地面呈辐射状扩展,侵染与地面接触的果实,致病果软腐,表面产出白色绢丝状物,后菌丝纠结成菜籽状菌核,致茎部皮层腐烂,露出木质部,或在腐烂部上方长出不定根,终致全株萎蔫枯死。发病规律 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5~6年仍具萌发力。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菌丝不耐干燥。病菌发育适温32℃,最高40℃,最低8℃。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发病重的菜地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深耕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铵或喷洒爱多收6000倍液,发病少,果实膨大快,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消石灰l00~150千克,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

  ②药剂防治 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1千克加细干土40千克混匀后撒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洒0%五氯硝基苯00倍悬浮液,或50%混杀硫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番茄黄根、根茎上有白毛,这很有可能是感染白绢病所致。白绢病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病菌适宜发育温度约32℃,在较高的湿度下,有利发病。由于近期广东普降雨水,而且温度较暖和,是有利白绢病的发生。防治药物可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或20%甲基立枯磷800倍于发病初期灌根1-2次,每隔约15天用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