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黄芪喜凉爽,耐旱、寒,怕热、怕水涝、忌高温。其主根向下垂直生长,宜选择排水良好,向阳,土质深厚的壤土为佳。选地后,耕深30-40厘米,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磷肥25—30公斤,耙耱平整后起垄(或畦)。一般垄距50-60厘米,畦宽1.2米。作畦时,最好每两畦开一深沟,深45-50厘米;两畦之间开一浅沟,沟深为20厘米,作为作业道,可适当放宽,畦高15—20 厘米。
2、种子处理。黄芪种皮坚硬,播后不易发芽,播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将种子浸于50℃温水中搅动,待水温下到40℃后浸泡24小时,涝出洗净摊在湿毛巾上,再盖一块湿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后播种;也可以在种子中放入2倍的河沙搓揉,擦伤种皮,也能迅速发芽;还可用70—80%硫酸浸泡种子3—5分钟后,迅速置流水中冲洗,洗净种子后稍干即播种,发芽率达90%以上。
3、播种。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春、秋、夏均可播种。春播在3月中、下旬;秋播结冻前播种,竖年春出苗;风沙干旱地区,春、秋播难保苗,且春季出苗时易招引苗期虫害。因此,采用夏季6-7月播种,则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条播,在垄上开3厘米播种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里,种子拌适量细沙,覆土1-1.5厘米,将种子盖严,稍加镇压。亩播量1-1.5公斤。平畦种植也可以,但发病较多,根形不如垄栽的好。
生产上常用育苗移栽,将直播苗按20×40厘米的株行距栽植,沟深10—15厘米,将苗顺放于沟内,播后覆土,亩用苗1.5万株左右。
4、栽培管理。
①中耕除草间苗定苗。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齐长。因此,苗高4-5厘米时,应及时中耕除草。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苗高10-12厘米时,膜荚黄芪按9-10厘米,蒙古黄芪按6-7厘米结合第3次中耕进行间苗定苗。
②追肥。第1、2年生长旺盛,根部生长也较快,每年可结合中耕除草施肥1-2次,亩沟施厩肥500-1000公斤,如施用化肥应以磷钾肥为主。
③灌溉与排水 一般不灌溉,但播种后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以促进种子萌发出苗。雨季湿度过大,根向下生长缓慢,并易烂根,应及时疏通排水,以利根部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