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饲料作物、牧草 > 燕麦草的栽培技术? 饲料作物、牧草

燕麦草的栽培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⑴选地:燕麦是一种抗寒、抗旱,耐瘠、耐碱的作物。壤土、粘壤土的坡地、低洼下湿地都宜种植燕麦。燕麦不宜连作,否则,杂草特别是野燕麦危害严重,前茬以豆科作物(豌豆、扁豆和蚕豆)最好,胡麻、马铃薯也是较好的前茬作物。

⑵整地:应做到早、深、多、细。充分熟土壤,形成松软细绵、上虚下实的土壤条件,做到深耕、细耙、镇压。

⑶施肥:燕麦是一种既喜肥又耐瘠的作物,根系比较发达.喜土层深厚的土壤.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增施肥料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施肥要以农家肥为主,有机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秋深耕20~25厘米,并结合耕翻,每亩施腐熟优质农家肥2500公斤.碳酸铵40公斤,耕后及时耙耱。

⑷品种选择:适宜我市应用推广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品种有“品燕七号”、“晋燕8号”、“三分三”等优良品种。

⑸播种:①种子处理:播种前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将种子摊薄2~3厘米厚,晒种3~5天。晒种可促进种子早萌发,提高发芽率,提早出苗,并且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种子表皮上的病菌,可减轻病害。用种子量0.2%的拌种双或多菌灵拌种.防止燕麦丝黑穗病、锈病等。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区.也可用辛硫磷或呋喃丹拌种。②播期:早春土壤解冻10厘米左右时,即可播种。燕麦的适宜播期在3月25日至4月15日, 最佳播期为清明前后, 最迟不要超过谷雨。根据降水情况,抢墒播种尤为关键,抓苗是旱地燕麦高产的一项主要措施。③播量: 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收籽粒的可酌减。④播种方法:最好采用机械播种或人工开沟条播, 不宜撒播。条播行距15-20厘米,深度以3-5厘米为宜,防止重播、漏播, 下种要深浅一致, 播种均匀, 播后耱地使土壤和种子密切结合, 防止漏风闪芽。

2、田间管理

⑴松土:出苗前若遇雨雪,要及时轻耱,破除板结。

⑵除草:在整个生育期除草2~3次,三叶期中耕松土除草,要早除、浅除,提高地温, 减少水分蒸发, 促进早扎根, 快扎根,保全苗。拔节前进行2次除草, 中后期要及时拔除杂草。种植面积不大, 可选用人工除草。种植面积较大时可采用化学除草剂, 在三叶期用72%的2,4-D丁酯乳油60毫升/亩, 或用75%巨星干悬浮剂1—2克/亩, 选晴天、无风、无露水时均匀喷施。

⑶施肥:分蘖拔节期,结合灌水每亩追施硫酸铵25公斤,旱地应就雨追肥。燕麦开花灌浆期,可用0.2%~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与20%的尿素溶液混合根外追肥,每亩喷药液70公斤,7天后再复喷一次促进灌浆,适时追施叶面肥,提高粒重。

⑷灌溉:有灌水条件的地方,如遇春旱, 于燕麦三叶期至分蘖期灌水1次, 灌浆期灌水1次。

3、病虫害防治

常见的病虫害种类有坚黑穗病、锈病、红叶病、金针虫、蛴螬、蝼蛄、蚜虫、粘虫、土蝗等。

病虫害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采用抗(耐)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治为重点,物理、化学防治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⑴农业防治: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制度,控制坚黑穗病、野燕麦杂草的发生;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浇水,中耕,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燕麦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清除田问杂草,耕翻灭茬,拔除田间野生燕麦杂草,消灭越夏病源和虫源。

⑵ 药剂防治

蚜虫防治:孕穗抽穗期百株蚜量达500头以上时,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8克,对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残留期7天,可灭蚜虫。

粘虫防治:用90% 的敌百虫1200倍液,或50%敌敌畏2000倍液喷雾,每亩喷50公斤药液。

杂草防治:每亩用25%的绿麦隆0.4~0.5公斤,对水25公斤,也可用40%的野麦果0.2公斤,对水25公斤,或对细土20公斤,于播前或播后喷撒地面,然后耙地,对野燕麦的防治效果达96%以上。

4、收获与贮存

可在拔节至开花时期2次刈割作青饲料。第一次在株高50—60厘米时刈割,留茬5—6厘米,隔30—40天刈割第二次,不留茬。燕麦青贮可在抽穗至蜡熟期收获,如需用带有成熟籽的燕麦全株青贮,可在完熟初期收获。燕麦籽粒在蜡熟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