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原是气单胞菌属、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及假单胞菌属中的一些种类。
症状: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鳃区呈黄色。肝胰腺和心脏色变浅,轮廓不清,甚至溃烂或萎缩。高倍镜下可见短杆状细菌。病虾一般在池边慢游,或离群独游,行动呆滞,重者倒伏池边。
诊断:可根据“游泳肢变红、鳃变黄”的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将虾池中尚未死亡的虾,取血淋巴于玻片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到短杆细菌可进一步确诊。
流行及危害:虾感染该病后2~4小时即开始死亡,死亡率可高达90%。发病季节一般在5~10月,华南地区7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是该病的高发季节。第三茬养殖虾感染率和发病率均很高,该病是虾养殖中危害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
防治方法:
①放苗前要除去塘中的淤泥,每亩用强氯精3千克或漂白粉5千克(有效氯在25%以上)彻底清塘消毒。
②下雨季节池水变酸时,“VC应激解毒灵”、“活力菌素”等调节水质,并注意用好增氧机。
③池塘藻类多、pH值升高时,每亩用二氧化氯150~200克全池泼洒,隔三天后用“调水专家”,每亩用量1~2千克。
④有条件的地方池底铺设防渗透膜,以切断病原体的感染。
⑤发病后可用“甲砜霉素”混入饲料中投喂,并用“聚碘溶液”200克/亩·米全池泼洒。
注意事项:当环境恶化时,游泳足可暂时变红,但条件改善环境稳定后,或增加营养,短时内可恢复,注意不要将此种情况作为该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