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常规储藏
常规储藏的主要措施也是控制水分、清除杂质、分级储藏、通风降温、防治害虫和密闭粮堆。
2、小麦热密闭储藏
小麦热密闭储藏一般称它为“小麦热入仓”,热密闭储藏的操作方法是:将小麦薄摊在烈日下曝晒,使水分降低到12.5%以下,麦温达到48~50℃以上,并延续两个小时,下午3时左右收场拢堆,闷热1小时左右,趁热快速收入仓内,立即扒平粮面,在麦堆上铺垫1~2层无虫空麻袋或细布,甚至可以在它的上面加一层麦糠保温,使麦温保持在42℃或42℃以上,并维持7~10天。这样处理,不仅可以保持小麦干燥、歼灭麦堆内的储粮害虫,而且可以加速后熟作用的完成,改善小麦的工艺品质与食用品,实现长期安全储藏。为加强保温的措施,民间有采取“囤套囤”的方法;在小麦囤外1-2尺的距离,再围一层围,两层中间填入麦糠,增加保温效果。
热密闭储藏只适宜用于处理小宗的新收获的商品小麦。对于种用小麦,一般热入仓密闭6~7天,就要揭开覆盖材料进行通风散热,转入常规保管,以免影响种子的发芽热和发芽率。
采用热密闭储藏的方法保管小麦时,仓库、器材和压盖材料都要事先彻底消毒、充分干燥并做到“三热”,即做到粮热、仓热与压盖材料都热,以免产生过大的温差,引起小麦结露、霉变。压盖密闭麦堆后,要注意经常检查粮情,一旦发现有不正常变化时,就要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处理,以确保小麦安全储藏。
3、小麦冷密闭储藏。
冷密闭储藏使小麦较长时间处于低温(15℃)和准低温(20℃)状态,能够抑制虫霉生长繁殖,避免虫蚀霉烂损失,保持小麦粮情变化稳定、品质正常,并能延长种子的寿命,是安全储藏小麦十分有效的技术措施。
冷密闭储藏的操作方法有两种
(1)在冬季寒冷的晴天,将小麦搬出仓外摊开冷冻(白天摊开,夜间翻动二三次,使小麦冷透,深夜3时开始入仓,黎明前入仓完毕)或利用皮带输送机将小麦从甲仓转入乙仓,并与溜筛结合进行除杂降温,使麦温降至0℃左右或5℃以下,然后趁冷入仓用草苫、沙包、糠灰包,膨胀珍珠岩包或聚笨乙烯泡沫塑料等物覆盖粮面,并关闭仓房门窗进行隔热保冷密闭储藏。
(2)在冬季寒冷的晴天,借助通风机、通风地槽或通风竹笼等设施进行机械通风,利用自然低温使麦温降低到5℃以下,然后采用上述方法隔热保冷密闭储藏。
4、小麦“双低”储藏
“双低”储藏一般也是指低氧储藏和低药熏蒸两项储藏技术联合用于保管小麦的方法。
5、小麦“三低”储藏
“三低”储藏一般也是指低氧储藏、低药熏蒸和低温储藏三项储藏技术先后综合用于保管小麦的方法。
小麦的贮藏方法
(一)热密闭贮藏法
1、特点 热密闭贮藏小麦,可以防虫、防霉,促进小麦的后熟作用,提高发芽率。
2、操作方法:利用夏季高温曝晒小麦,注意掌握迟出早收,薄摊勤翻的原则,在麦温达到42℃以上,最好是50~52℃,保持2小时,然后迅速入库堆放,平整粮面后,用晒热的席子、草帘等覆盖粮面,密闭门窗保温。做好热密闭贮藏工作,其一是要求小麦含水量降到10%~12%,其二要求有足够的温度和密闭时间,入库后粮温在46℃左右,密闭7~10天;粮温在40℃左右,则需密闭2~3周。
(二)低温贮藏法
1、特点 低温贮藏是小麦安全贮藏的基本途径。小麦虽耐温性强,但在高温下持续贮藏,会降低其品质。而低温贮藏,则可保持品质及发芽率。据报道,小麦在低温、低氧条件下贮藏16年,品质变化甚微,并能制成良好的面包。
2、操作方法 利用冬季低温,进行自然通风、机械通风降温,然后趁冷密闭,对消灭越冬害虫,延缓外界高温影响,能延缓小麦品质劣变。
(三)自然缺氧贮藏
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方法还是自然缺氧贮藏。对于新入库的小麦,由于后熟作用的影响,小麦生理活动旺盛,呼吸强度大,极有利于粮堆自然降氧。实践证明,只要密闭工作做得好,小麦经过20~30天的自然缺氧,氧气浓度可降到1.8%~3.5%,可达到防虫、防霉的目的。如果是隔年陈麦,其后熟作用早已完成,而且进入深休眠状态,呼吸强度很弱,不宜进行自然缺氧,这时可采取微生物辅助降氧或向麦堆中充二氧化碳、氮气等方法而达到气调的要求。
上一篇: 水稻养分管理总的原则有哪些?
下一篇: 梨二叉蚜和梨黄粉蚜的发生特点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