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防治食用菌病害措施? 其他蔬菜

防治食用菌病害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做好栽培场地的消毒。在栽培食用菌前,必须对栽培场地和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灭菌消毒。一般可用浓度为5%的石灰水和800倍的杀菌剂喷洒,也可用硫磺熏蒸。消毒时,尤其应注意墙角、棚边等死角。对于连续栽培的场地,栽培场所内的病原菌较多,一定要彻底灭菌。若条件许可,可以更换栽培场所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二、减少原料中的杂菌。生产上,首先要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各种栽培原料。其次,在用料时,要将各种栽培原料在阳光下暴晒2~3天。栽培平菇、鸡腿菇等食用菌时,可采用短期发酵法消灭原料中的杂菌。
三、强化播种环节,剔除污染的菌种。播种时,首先选择优良菌种。对优良菌种除要求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外,还要纯度高、无病虫感染且菌龄适宜。其次,播种工具要清洁,脸盆、铲勺、手套、铁锨等都要用石灰水或杀菌剂清洗消毒。再次,在栽培袋制作过程中,要选用优质低压聚乙烯塑料筒。填料要严实,封口要严密,料筒排放应有少量间隔。
四、控制生态条件,为食用菌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通过控制病原菌的生存条件可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侵入、发生和蔓延。主要措施有:(1)控制栽培料中的酸碱度。一般情况下,食用菌比较喜欢偏碱性的栽培原料,而病原菌则喜欢生长在偏酸的环境中。所以,在配制栽培料时,可用石灰水将原料的酸碱度调整为偏碱性,以控制病菌的生长。(2)适当控制温度和湿度。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可采取通风、控水、遮光等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以达到控制病害污染的目的。(3)控制栽培原料的配方。每一种微生物的生长都需要原料有适当的碳、氮比,配制适合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原料配方,可有效减少杂菌污染。(4)随时清除食用菌残体。(5)在栽培料中添加杀菌剂。可在栽培料中加入0.1%的多菌灵或0.1%的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6)确定适宜的播种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及食用菌的需温特性,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避免高温或低温的影响而诱发某些病源菌的发生,或直接引起某些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五、及时处理污染菌袋。当栽培料出现杂菌污染时,可挖除病区,喷施800倍的杀菌剂或用药物熏蒸等办法处理。对少量的污染,可在污染处用针筒注入75%的酒精或1%的福尔马林溶液,以抑制杂菌的蔓延。处理后,应立即在针孔处贴上胶布。如果发现菌筒污染严重,可将污染的菌筒集中高压灭菌2小时后取出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