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怎么防治鲑鳟鱼类细菌性疖疮病? 其他水产

怎么防治鲑鳟鱼类细菌性疖疮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病原]

为灭鲑气单胞菌。该菌生长湿度是6℃-34℃,适宜生长温度20℃-25℃,生长pH值6-9,适宜生长pH值7,生长盐浓度0-3%。
  

[症状与诊断]

鲑鳟鱼疖疮病可分四个型:急性型,不待外部症状表现出来,病鱼已开始死亡;亚急性型,表现出疖疮症状后开始死亡;慢性I型,能分离到病原菌,但是无明显症状,也不引起死亡,有时有鳃上有轻度症状。
  

疖疮的形成:病菌经皮肤侵入后,在躯干内形成小的感染病灶。由于细菌增殖,肌肉组织溶解坏死、出血、浆液渗出,游走细胞浸润,患部皮肤软化,向外隆起,形成疖疮。皮肤创伤是经感染的主要门户。感染途径除经皮肤外,还有经鳃和经口感染,经鳃感染首先是在鳃小片和毛细血管形成细菌集落,引起血行障碍和组织崩坏,继而细菌经血流侵入心脏及其他内脏,形成转移病灶,经口感染表现为肠道发红,肠道内含混有血液的粘液物质,逐渐形成严重的卡他性炎症。
  

从患部取材,检查有无非运动性杆菌存在,确切的诊断需要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
  

[流行与危害]

几乎所有的鲑鳟鱼都对灭鲑气单胞菌具有感染性,其中以美洲红点鲑、褐鳟、枇杷鳟、红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等感染性较高,而虹鳟的感染性较低。例如枇杷鳟,只要肌肉内接种4个-5个病原菌,就可使50%以上的鱼发病。感染性高的鱼,感染后1周左右就可发病。
  

虹鳟感染性较低,多表现为慢性型或亚急性型。
  

[预防与治疗]

防止病原带入养鳟场,鱼卵和鱼苗应考虑从无发病史的地方输入。池塘和输入的鱼卵、鱼苗都应进行消毒处理。
  

外伤和环境胁迫因子是疖疮病的病因,所以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不宜过高。经常注意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
  

注射和口服灭鲑气单胞菌疫苗,可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治疗方法如下:

  1、 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拌饵 50mg/kg/天 使用7天。
  2、 磺胺类药(如磺胺甲氧嘧啶,磺胺异恶唑)100mg/kg/天 使用7天。
  3、 呋喃唑酮 0.5-1ppm全池泼洒,对鱼体外部和池水有消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