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针对性
在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其作用对象以及目的,对不同的动物要区别对待,不同种类的动物消化系统的特点不同。对于水产动物,肉食性鱼消化道内优势菌群为肠微球菌、贝内克菌、弧菌等,次之为假单胞菌、乳酸菌等,而草食性鱼消化道内,还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因正常菌群在动物消化道内定植是通过细菌的粘附作用完成的,这种粘附作用具有种属特性,对某一类动物的消化道上皮表现出较强的粘附性,而对其他动物则可能表现出低粘附性或不粘附,同时细菌的种属不同粘附性也有差异,它是由特异粘附素C-一种蛋白样物质来决定的。如防治1~7日龄猪腹泻首选植物乳酸菌、乳酸片球菌、粪链球菌等产酸的制剂;促进仔猪生长发育、提高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则选用双歧杆菌等菌株;反刍动物则选用真菌类益生素,以曲霉为好,可加速纤维素的分解。微生态制剂根据用途可分为养殖环境调节剂、控制病原的微生态控制剂以及提高动物抵抗力增进健康的饲料添加剂等三类。因此,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剂,预防动物常见疾病主要选用乳酸菌、片球菌、双歧杆菌等产乳酸类的细菌效果会更好;促进动物快速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则可选用以芽胞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如果以改善养殖环境为主要目的,应从以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以及芽胞杆菌为主的微生态制剂中去选择。总之,在动物微生态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使用,才能以最经济的代价达到理想效果。
2 施用时间
微生态制剂在动物的整个生长过程都可以使用,但不同的生长时期其作用效果不尽相同。一般在动物幼体,此时体内微生态平衡尚未完全建立,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此时引入益生菌,可较快地进入体内,占据附着点,效果最佳。如新生反刍动物肠道内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增加不仅可以促进宿主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而且有助于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害肠道。和其他刚出生的哺乳动物一样,新生反刍动物的胃肠道尚未完全发育,但细菌在肠道内的定植相当迅速,出生24h出现乳酸杆菌和链球菌,l周龄时,整个肠道内乳酸杆菌数量达107~109个/g。另外在断奶、运输、饲料转变、天气突变和饲养环境恶劣等应激条件下,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用微生态制剂对形成优势种群极为有利,因此,把握益生菌的应用时机,尽早并长期饲喂,使其益生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3 施用剂量
微生态制剂的益生作用是通过有益微生物在动物体内一系列生理活动来实现的,其最终效果同施加的益生菌的数量密切相关,数量不够,在体内不能形成菌群优势,难以起到益生作用。根据试验,如果一种细菌在盲肠内容物的浓度低于107个/g,该菌产生的酶及代谢产物不足以影响宿主;数量过多,超出占据肠内附着点和形成优势菌群所需的菌量,非但功效不会增加,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微生态制剂用于特定养殖动物所需的菌群数量尚无统一的规定,德国学者认为,仔猪饲料中加入微生态制剂其含菌量应达到(0.2~0. 5)×107个/g饲料,育肥猪饲料中加入每克含106个芽胞杆菌,粪中大肠杆菌减 少35%,每天0.5~0.6g方可起到治疗效果,而乳酸杆菌因制剂不同而有差异,其数量不少于107个/g,每日施加 0.1~3g,一般添加量为 0.02%~0.2%。
4 与抗生素合用
抗生素由于其杀菌效果、重复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多少年来一直被作为养殖动物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在防治常见疾病、促进动物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考虑到微生态制剂在治疗突发性疾病方面的缺陷,在动物发病期,可先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杀灭或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控制疾病的蔓延。但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也遭到破坏,此时应及时引入微生态制剂,通过其独特的益生作用,使紊乱的肠道菌群平衡得到恢复,此所谓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的协同作用。有报道已筛选到耐药益生素菌种并能和抗生素合用,笔者认为此举必须慎之又慎,因细菌的耐药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研究表明,耐药菌的发展主要是由于耐药质粒的转移和药物选择性抑制所致。质粒存在于细菌细胞中,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支配耐药性的质粒又称R因子,带有多种耐药性的质粒又称多抗性质粒。R因子不仅可将耐药性转移到同种细胞中,还能转移到不同种、不同属的细胞中。所以,必须对耐药益生素菌种的耐药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如果由于细胞特殊化学结构而影响药物的渗透造成的耐药性则不会相互传递,这种耐药菌株可以和抗生素合用;如该耐药性是由R因子控制,为避免耐药菌株的泛滥,此类耐药益生素菌株尽量不要和抗生素合用。
5 辩证看待微生态制剂的功效
微生态制剂无论作为饲料添加剂、生物防治剂还是作为环境改良剂其生理作用已得到实践的检验,是今后生态养殖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 青贮原料来源有哪些?
下一篇: 球茎茴香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