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豆类作物 > 其他豆类 > 大豆籽粒鼓不起来,是什么原因? 其他豆类

大豆籽粒鼓不起来,是什么原因?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大豆荚而不实多发生于夏大豆,其原因很多,如氮磷钾比例不当、品种差异、密度过大、微量元素缺乏、病虫危害等等因素,都可致使籽粒鼓不起来,形成秕荚。建议您生产中预防夏大豆荚而不实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单一使用氮肥,易出现疯长现象,引起荚而不实。夏大豆出苗后一定要追施一定量的有机肥和三元复合肥。对秕荚发生严重的田块更应增施磷钾肥,减少秕荚。喷施叶面肥。大豆缺硼极易引起荚而不实。生产上应在大豆初花期后每隔10天喷洒一次0.1%~0.2%的硼砂、0.5%~1%的尿素溶液,连喷2~3次;盛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0.2%~0.5%,不仅可预防植株脱肥,也可预防秕荚。叶面肥应在无风的阴天或晴天下午喷施,以喷洒叶背为主。

  合理灌溉。在大豆花荚鼓粒期,遇干旱、土壤墒情不足的情况下应及时灌溉防旱,以满足大豆鼓粒期对水分的需求,减少秕荚。

  注意防治病虫害。从大豆苗期开始必须重视蚜虫的发生,防治要早。花荚期特别注意霜霉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和豆天蛾的防治,提高结荚率。

  轮作换茬。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避免重茬种植,可防止土壤养分失调,减少病虫和杂草的危害,减少空秕率。

(一)品种差异
大豆秕荚现象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以中晚熟品种发生较重,早中熟品种发生较轻。无限结荚习性的品种重于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中早熟品种及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到一定的阶段后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而中晚熟品种、无限结荚习性的品种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在条件适宜、氮肥偏多的情况下常常营养生长过旺,影响到光合产物向花荚转移,从而造成秕荚。
(二)种植过密
大豆因品种和地力水平不同,其适宜密度差异很大,有些品种在高肥力条件下每亩8000株即可,有些品种在贫瘠土地上每亩种植30000株都不为过。大豆种植超过品种的适宜密度,群体过于郁闭,中下部的叶片由于通风透光不良,很快变黄脱落。大豆花荚主要依靠所在部位的叶片提供养分,虽然邻近的叶片能够补偿部分养分,但补偿的数量有限。因此,叶片过早变黄脱落,花荚则不能正常鼓粒成熟,或脱落或形成秕荚。
(三)氮磷钾比例不当,微量元素缺乏
大豆生长所需要的氮素养分包括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氮和根瘤菌固定的生物氮,这两种氮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生物氮起着促进大豆均衡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作用,而无机氮则以促进大豆的营养生长为主,且生物氮具有无机氮不能代替的作用。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小麦的施肥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氮素化肥用量过多,而磷钾肥总量不足,致使土壤中氮磷比例失调。土壤中氮素肥料多,抑制了大豆根瘤菌的繁殖活动,降低了固氮能力,造成了苗期徒长,即使开花结荚,由于干物质积累、转运、储藏的少,最后导致鼓粒困难,秕荚不实。另外,大豆某些微量元素缺乏,虽然能够开花结实,但往往鼓不起粒,形成秕荚。例如硼和钼是大豆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与荚果形成关系密切,但襄城县土壤耕作层硼和钼的含量低,种植大豆时不追肥,势必增加大豆的空秕率。特别是重茬种植大豆地块,单株空秕率逐年增加。目前还存在施肥深度过浅、种肥同床、同位、肥料利用率低等现象,影响大豆产量的提高。
(四)气候因素
1、温度 夏大豆的盛花期一般都在7月底至8月上旬,易出现干旱高温的天气,日平均气温都在30℃左右,有时最高温度达35℃以上,而大豆开花需求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2℃~25℃左右,如果温度超过30℃的高温时间长,会造成植株呼吸过旺,致使干物质积累少,则影响大豆开花授粉,致使胚株败育形成秕荚。大豆生长后期如遇低温,影响大豆灌浆速度,同样会造成较高的空秕率。    
2、降雨 大豆是需水量较多的作物,每亩作物一生需水冬小麦为260~400吨、玉米为200~300吨、高粱为200~300吨、谷子为160~200吨、大豆为300~400吨。多数作物每生成1克干物质,一般要消耗300~650克水,而大豆每形成1克干物质需消耗600~800克水。大豆从分枝开始需水量增大,分枝至鼓粒期的需水量约占大豆一生总需水量的60%~80%。大豆开花至鼓粒期是大豆的水分临界期,此期土壤水分不应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70%,最大持水量的80%最佳。如果这段时间降雨量小,会造成大量落荚或大豆鼓粒困难,生殖生长迟缓,营养生长旺盛,后期贪青、晚熟,秕荚不实。而如果大豆田土壤湿度过大,也会造成花荚脱落,病虫害加重,导致秕荚。在大豆花荚期,涝害比干旱危害更大,尤其是内涝灾害,空秕率、倒伏率均高。另外,如果播种期因干旱推迟播种,致使出苗期延后,减少大豆生育期间能量的积累,也会造成大豆空秕粒。
3、光照 大豆是短日照作物,在昼夜交替过程中,大豆要求较长的黑夜和较短的白天。大豆开花结实所要求的是一定长度的连续不断的黑暗时间与一定长度的光照时间交替。若光照时间延长,大豆植株即延迟开花,导致大豆营养生长过旺、花荚营养不良而脱落。
(五)病虫危害
大豆苗期病虫危害加重大豆秕荚

花期盲椿象危害,大豆生长所需要的氮素养分包括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氮和根瘤菌固定的生物氮,这两种氮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生物氮起着促进大豆均衡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作用,而无机氮则以促进大豆的营养生长为主,且生物氮具有无机氮不能代替的作用。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小麦的施肥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氮素化肥用量过多,而磷钾肥总量不足,致使土壤中氮磷比例失调。土壤中氮素肥料多,抑制了大豆根瘤菌的繁殖活动,降低了固氮能力,造成了苗期徒长,即使开花结荚,由于干物质积累、转运、储藏的少,最后导致鼓粒困难,秕荚不实。另外,大豆某些微量元素缺乏,虽然能够开花结实,但往往鼓不起粒,形成秕荚。例如硼和钼是大豆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与荚果形成关系密切,但襄城县土壤耕作层硼和钼的含量低,种植大豆时不追肥,势必增加大豆的空秕率。特别是重茬种植大豆地块,单株空秕率逐年增加。目前还存在施肥深度过浅、种肥同床、同位、肥料利用率低等现象,影响大豆产量的提高。

1.后期营养不足。大豆花后养分消耗多,且各地间套作大豆时不施肥,也不追肥,大豆盛花后营养不足,叶片过早退黄,株矮、茎细、叶小。使晚荚或同节花族的弱荚不实,常发生在坡瘦地,多花多荚品种中。

2.营养失调。在肥地,或施肥中氮肥过量,间套作荫蔽条件下碳素同化弱,碳氮比失调引起。表现为植株较高、节间较长,枝叶繁茂贪青,花荚稀少,形成空荚、半瘪荚,且成熟期推迟。在多雨日照不足的年份尤为严重。

3.长期干旱、水分严重不足。在大豆开花后,遇到较长时间的干旱为伏旱,使大豆叶片蔫萎、枯黄,幼荚停止生长,甚至全株死亡。在耕层浅、缺乏水源浇灌的地块,大豆荚而不实更为严重。

4.晚秋冷害。由于晚播或晚熟品种,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尚在开花的地块,因秋风秋雨,气温下降,大豆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幼荚发育缓慢,或停止。高寒地段常有发生。

5.病虫危害。夏秋季大豆发生病毒病使叶片皱缩、幼荚也畸形不实,大豆食心虫危害造成虫眼空瘪荚。

6.光温不协调。在低海拔地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正处在长日照高温条件下,长日照延缓大豆籽粒发育,而高温则促进豆荚迅速发育老化,结果使大豆多花多荚而不实。

大豆荚而不实多发生于夏大豆,其原因很多,如氮磷钾比例不当、品种差异、密度过大、微量元素缺乏、病虫危害等等因素,都可致使籽粒鼓不起来,形成秕荚。建议您生产中预防夏大豆荚而不实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单一使用氮肥,易出现疯长现象,引起荚而不实。夏大豆出苗后一定要追施一定量的有机肥和三元复合肥。对秕荚发生严重的田块更应增施磷钾肥,减少秕荚。喷施叶面肥。大豆缺硼极易引起荚而不实。生产上应在大豆初花期后每隔10天喷洒一次0.1%~0.2%的硼砂、0.5%~1%的尿素溶液,连喷2~3次;盛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0.2%~0.5%,不仅可预防植株脱肥,也可预防秕荚。叶面肥应在无风的阴天或晴天下午喷施,以喷洒叶背为主。

  合理灌溉。在大豆花荚鼓粒期,遇干旱、土壤墒情不足的情况下应及时灌溉防旱,以满足大豆鼓粒期对水分的需求,减少秕荚。

  注意防治病虫害。从大豆苗期开始必须重视蚜虫的发生,防治要早。花荚期特别注意霜霉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和豆天蛾的防治,提高结荚率。

  轮作换茬。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避免重茬种植,可防止土壤养分失调,减少病虫和杂草的危害,减少空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