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豆类作物 > 其他豆类 > 大豆的缺素症状表现及防治? 其他豆类

大豆的缺素症状表现及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大豆缺素症状
缺氮:大豆全生育期需氮量比相同产量的禾谷类多4-5倍。大豆缺氮植株生长矮小,分枝少,叶色淡呈浅绿或黄绿,色泽均一,尤其是基部叶片先黄。
缺钾:大豆容易缺钾,5-6片叶时即出现症状。中下位叶缘据失绿变黄呈“金镶边”状。老叶脉组织突出皱缩边缘反卷,叶柄变褐色。结荚稀,秕荚 秕粒多。
缺磷:大豆缺磷时,开花后叶片出现棕色斑点,种子小。严重时茎和叶片均呈暗红色,根瘤发育差。
缺钙:大豆缺钙时新叶不伸展,老叶灰白色斑点。叶脉棕色,叶柄柔软下垂。根暗褐色脆弱,呈粘稠状,叶柄与叶片交接处呈暗褐色,严重时茎顶卷曲呈钩状枯死。
缺镁症状第一对真叶即现,成株中下部叶先褪淡,后呈橘黄或橙红色,但叶脉保持绿色,叶脉间叶肉常微凸而使叶片起皱。
缺锌:大豆缺锌时生长缓慢,叶脉间变黄,叶片呈柠檬黄色出现褪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连成坏死斑块,继而坏死组织脱落。
缺硼:大豆缺硼进顶芽停止生长下卷,成株矮小萎缩,叶脉间失绿,叶尖下弯,老叶粗糙增厚,主根尖端死亡,侧根多而短,根瘤发育不良。开花后脱落多,荚少,多畸形。
缺钼:叶片厚而皱,叶色发淡,并出现许多细小的灰褐色斑点,叶片边缘向上卷曲,呈杯状,而且根上的根瘤数量少,根瘤也小,生长发育不良。

二、防治方法
大豆所需大量和微量元素能否从土壤中得到满足决定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丰缺和植株根部环境状态,在我县土壤多为黄潮土,土壤缺硼、钼和锌肥时有发生,而施用适量氮、磷、钾肥对提高大豆品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种植大豆时应掌握以下几点:
(一) 微量元素拌种
用钼酸铵、硼砂拌种,每公斤种子用钼酸铵3克,硼砂2克兑热水0.1公斤使其溶化,待晾凉后与种子拌和播种,可促使根瘤发育良好。
(二) 施用底肥
底肥最好用农家肥,在播种前整地时施用,一般每亩农家肥3-4方,或饼肥40-50公斤。施肥原则以磷肥为主,氮肥为辅,每亩施15公斤三元复合肥或大豆专用肥25公斤,随整地播种时施用。
(三) 生育期追肥
生育期追肥应掌握的原则是:生育前期施磷增花,后期施氮增粒。大豆初花前5天左右要重施一次追肥,每亩可施尿素5公斤,磷酸氢二铵10-15公斤,氯化钾10公斤,追施方法以结合中耕开沟条施为宜。对于无法施用底肥的田地,应在苗期及早追肥。在大豆开花后依靠自身固氮能力已不能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且大豆对磷敏感,所以在作物生育后期要进行追肥和叶面喷肥,亩用尿素0.5公斤,磷酸二氢钾150克加钼酸铵25克、硼砂75克加水50公斤混合喷洒,提高大豆开花结荚率。

大豆缺乏微量元素表现为:春大豆缺氮真叶发黄,可从下向上黄化,在复叶上沿叶脉有平行的连续或不连续铁色斑块,褪绿从叶尖向基部扩展,以至全叶呈浅黄色,叶脉也失绿;叶小而薄,易脱落,茎细长,植株下部叶色深绿,叶厚,凸凹不平;缺鳞严重时,叶脉黄褐色,后全叶呈黄色。缺钾叶片黄化,症状从下位叶向上位叶发展;叶缘开始产生失绿斑点,扩大成块,斑块相连,向叶中心蔓延,最后仅脉周围呈绿色。黄化也难以恢复,叶薄,易脱落。

缺钙表现为叶黄化并有棕色小斑点,先从叶中部和叶尖开始,叶缘叶脉仍为绿色;叶缘下垂、扭曲,叶小,叶端呈尖钧状。却铝上位叶色浅,主、支脉色更浅;支脉间出现连片的黄斑,叶尖易失绿,后黄斑颜色加深至浅棕色;有的叶片凸凹不平扭曲,有的叶脉中央出现白色现状。

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每亩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1000-2000kg,可预防大豆多种矿质元素缺乏症,也是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2)大豆花期保持土壤湿润。但田间灌水要防止大水串灌、漫灌,避免土壤养分流失。

(3)在有机肥不足的大豆产区,补充化肥及微量元素,可防治大豆缺素症。

①在花期亩追施尿素3-5kg或每亩用1%尿素50kg喷施,可预防或矫正大豆氮素缺乏症;

②亩基施15-25kg过磷酸钙,可用可预防大豆缺磷、缺硫;

③亩施5kg硫酸钾或80kg草木灰、窑灰钾肥,或出现缺钾症后喷0.5%硫酸钾液50kg,可防治大豆缺钾症;

④亩施含镁丰富的石灰75kg,可防治大豆缺钙及缺镁症;

⑤亩喷施50kg0.3%-0.5%的硫酸亚铁,可防治大豆缺铁症;

⑥亩喷施50kg0.5%的硫酸锰、硫酸锌、钼酸铵,可防治大豆缺锰、锌、钼症;

⑦亩喷施50kg0.1%硫酸铜,可防治大豆缺铜;

⑧亩施0.3kg硼酸或用0.1%硼砂拌种,可防治大豆缺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