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立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

水稻立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育苗期间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轻者点片发生,重者毁床。由于病原菌种类,为害时期和发病环境不同,立枯病有芽腐、针腐、黄枯和青枯四种类型。最常见的是黄枯型和青枯型。黄枯多发生于二叶期前后,症状是早晨观察叶尖不吐水,以后萎蔫枯黄,心叶卷曲。初期茎基变褐,根毛稀少暗白,以后逐渐发锈变褐,茎基软化,拔取心叶时易与茎基部脱离。青枯属于生理性病害,多发生于三叶期前后。在低温、阴雨之后,天气骤睛、升温之时特别容易发病。主要病症是,病苗叶尖不吐水,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呈针状,颜色青灰,最后整株枯萎致死。防治立枯病,必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打总体战。

一、调控土壤酸度。水稻幼苗喜欢在酸性土壤中生长,这与他的祖先长期生长在酸性沼泽土地上有关。我市盐碱化土壤多,

育苗土虽经严格选择,ph值仍然偏高。而ph值越高,越容易染病。为抑制立枯病病原菌,培育壮秧,从做床播种到起苗插秧,自始至终都需要用稀释的硫酸水(ph3—4)或调酸壮秧剂调控苗床土酸碱度。秧苗一叶一心期ph值4.5,二叶一心期ph值5.0,三叶一心期ph值5.5,以后以ph值不超过6.0为宜。

二、管控棚内温、湿度。要注意控制棚内温度,适时早通风炼苗,播种至出苗棚内温度控制在30℃左右,一叶一心期棚温控制在25℃左右,最高不超过28℃;二叶一心期控制在20—25℃左右;三叶一心控制在20℃左右。通风一般在睛天9—10时开始,先期小通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逐步加大通风力度。要控制好苗床湿度,播种后浇透水,一叶一心以后根据床面缺水情况进行补水。当早、晚叶尖水珠变小,或午间发生心叶萎蔫或卷曲时,在早上或傍晚浇透水。如果床土过湿,要通过通风降低湿度,以利促根壮秧,提高秧苗抗病力。三叶后发生青枯病时,应立即浇水上床。

三、药剂防治。立枯病是以土传为主的病害,在药剂浸种、拌种、包衣的基础上,坚持土壤消毒和茎叶处理。(1)30%恶·甲水剂,在播种前和一叶一心时,每平方米用1毫升,兑水2—3公斤,苗床浇灌,治疗时适当加量。(2)20%移栽灵,播种时做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1—2毫升,防治时每平方米2—3亳升,稀释1500—2000倍液喷洒。(3)97%恶霉灵,播种时每平方米用1克,防治时用1.5克,稀释2000—3000倍液喷洒。(4)普力克(霜霉威)加土菌消(恶霉灵),预防时每平方米各用0.5克,苗期治疗时各用1克兑水喷淋,喷淋后需用清水洗苗。在苗期用药,最好适当加入壮根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或叶面肥,以提高防治效果。对防治青枯病更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