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更大。当气温20~30℃、田间湿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也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水稻稻瘟病菌借助气流传播,发病蔓延快 ,发病流行与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品种变异等有密切关系。
1、气候条件:适宜温度(24℃~ 28℃ )、高湿(90%以上)、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于发病,水稻抽穗期遇到持续3~5天低温( 20℃ 以下)、多雨天气容易诱发穗颈瘟。
2、品种抗性: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的强弱,对发病程度和损失关系很大,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其抗性不一样,一般在分孽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同时,连年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也易引起病原菌群体组成的变化,易诱发稻瘟病。
3、栽培条件:
(1)插秧过晚,密度大,田间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有利于病菌孢子扩散和蔓延。
(2)施氮肥过多、过晚,使田间生长旺盛,贪青晚熟,无效分蘖增多,抽穗不整齐,助长了病害的发展和蔓延。
(3)长期深水灌溉或干旱。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最关键的是品种的抗病性。
大发病的原因
2.1 单一品种的大面积栽培 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也因此被分为两种类型,即水平抗性品种和垂直抗性品种。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对病原菌的各个生理小种均具有抗病性,但这种抗病性不强,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经常会因其病症的点状发生而被淘汰,故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较难育成。而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只对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有抗性,但这种抗性较强,在田间表现发病率极低。这种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刚育成时,能够侵染它的生理小种其实已经微量存在或很快经突变产生,当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时,能够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菌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大面积发病,直接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失,这也正是垂直抗性品种的致命弱点。如前所述,水平抗性的品种容易在品种选育时被淘汰,因此,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垂直抗性品种,这些品种一旦被单一化大面积推广,极易造成抗病性的丧失。以辽宁省为例,2001年全省有40%的水田,均在选种当时表现高产抗病的品种辽粳454则当年大面积发病,导致全省水稻大幅减产。
2.2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更大。当气温20~30℃、田间湿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也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2.3 过量偏施氮肥 过量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体失衡,郁闭,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了局部环境。
2.4 其他不良因素 如长期遮阴、过度密植、长期淹水等其它不良因素均可能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另外,如喷药不当或喷药后又遇降雨,导致药液淋失,防效甚微,病菌传播蔓延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高湿有利分生孢子形成飞散和萌发,而高湿度持续达一昼夜以上,则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上一篇: 引起肉鸡肾脏病变的病因是什么?
下一篇: 如何预防肉鸡转群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