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猪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生长发育规律?

猪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生长发育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猪的生物学特性

一、性成熟早,多胎高产

一般地方品种猪4--5月龄达到性成熟,5--6月龄即可配种。

瘦肉型猪的初情期6月龄,7—8月达性成熟。

猪妊娠期平均114天。一般断奶后4-7天可再发情配种,性周期为18~20天。

猪是多胎动物,繁殖力强。母猪卵巢中有卵原细胞11万枚,一般每个发情期排卵12~25枚,每胎产仔8~12头,母猪年产可达2~2.4胎。

我国太湖猪的高产品系,平均每个发情期排卵25~68枚,每胎产仔12~16头,曾创下一胎产仔36头的记录。

二、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

猪出生后生长发育特别快,35日龄时体重可达8kg,为初生时的6~7倍,70日龄体重可达25kg,为初生时的20倍左右。5~6月龄体重增至90~100kg,生长期料肉比3:1左右,而在生长前期料肉比仅为2:1,饲料转化率高。因此要供给充足的营养保障适宜的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特别是抓住前期生长快的特点,使其充分发育生长。

三、杂食性,饲料来源广

猪是杂食动物,门齿、犬齿和臼齿都较发达,胃是肉食动物的简单胃和反刍动物的复杂胃之间的中间类型,因而能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并且对利用饲料能力强,其产肉效率高于牛、羊但比肉鸡低。但猪对粗纤维的消化力较差,仅靠大肠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远比不上反刍动物的瘤胃,猪日粮中粗纤维含量越高消化率也就越下降。
一般仔猪料粗纤维低于4%,肥育料低于7%,种母猪料为11%左右(有报道16%有利于母猪肠道改善,对哺乳期多采食有利,并有防止便秘等)。

四、不耐热,对光化性照射的防护力较差

猪的适宜温度为:仔猪30℃左右(1~3日龄34-30℃ 4-7日龄28-32℃以后每周下降2-3℃ 种猪为15-22℃)。等热区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猪可根据物理性调节,感觉舒适体重增长较快。等热区下限称临界温度。

五、视觉不发达,听觉和嗅觉灵敏

猪的视觉很弱,对光线强弱和物体形象的分辨能力不强,近乎色盲。但猪的听觉很灵敏,能鉴别出声音的强度、音调和节律,容易对呼名、口令和声音刺激物的调教养成习惯(定岗定人是有根据的,利于调教)。

六、群居位次明显,爱好清洁

仔猪同窝出生,过群居生活,合群性较好。当它们散开时彼此距离不远,若受到惊吓会主即聚集在一起或成群逃走。群居中生活加强了它们的模仿反射,例如:不会吃料的仔猪会跟着会吃料的仔猪学吃料。

猪有爱好清洁的习性,不在吃睡的地方排泄粪尿,喜欢排在墙角、潮湿、 阴、有粪便处(认真领会)若猪群过大过挤或圈栏过小它就无法表现出好洁性。

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1.体重的增长

在正常情况下,猪体重的绝对值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其相对强度则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到成年时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生长强度在4月龄最大,生长速度在8月龄左右最高。

2.机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随着猪体组织及体重的生长,猪体的化学成分呈规律性变化,即随体重和年龄的增长,水分、蛋白质、灰分含量下降而脂肪迅速增加,随脂肪量的增加猪油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会相对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减少(适时屠宰)。

3.体组织的生长

体躯各部位的生长首先是体高、体长的增加,继之是深度和宽度的增加,腰部最晚。各组织器官生长早晚的大致顺序是:1、神经组织;2、骨;3、肌肉;4、脂肪。骨骼是由下而长,先长长度,后增粗度。脂肪的沉积是按花抽、板油、肉间脂肪、皮下脂肪的次序。瘦肉的生长速度在30kg之前,呈加速上升的趋势,在30~60kg之间呈恒速增长的趋势,在60kg以后呈平稳且略有下降的趋势。而脂肪的沉积速度正好相反,随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以致体重越大瘦肉比率越低。

猪的生物学特性:①多胎高产,生长迅速,周转快。1头母猪一年内所产仔猪全部育肥,年产猪肉可达1.5吨。②杂食。③不耐热。猪需要的适宜温度为20-32℃,超过37.8℃时会掉膘。因此民间有一说法:"小猪怕冷,大猪怕热"。④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弱,便于调教,达到提高生产的目的。猪的生长发育规律:①体重增长规律:头部、四肢、尾部、颈→体重。②猪体组织增长规律:骨骼→骨肉→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