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豆状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兔等啮齿动物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都有发生,有的地方发病率还很高。本病一般不引起死亡,但使兔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对养兔业危害较大。
豆状囊尾蚴的病原形态呈豌豆状的包囊,囊壁薄而透明,内充满液体,大小为6—15×2—5毫米,囊壁上有乳白色内翻的头节。豆状囊尾蚴的成虫为豆状带绦虫,寄生于犬、猫、狐狸等肉食兽小肠内,其孕卵节片和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兔吞食后而感染,卵内的六钩蚴逸出,进入肠壁血管内移行至肝脏,2—3 个月发育成囊尾蚴,当犬等终宿主吞食了含有成熟囊尾蚴的兔内脏后而感染,在其小肠内约经一月发育为成虫。本病少量感染时常不显症状,寄生在肠系膜和腹腔时也危害较小。当大量寄生在肝脏时,严重影响肝脏功能,出现肝炎症状。可见食欲下降,消化紊乱,口渴,嗜眠,不喜活动,阵发性体温升高,逐渐消瘦,常突然死亡。病变主要是早期肝肿大,之后形成“嵌花肝”,晚期肝硬变,并有肝内的虫体结节或腹腔的成串的虫体。
对本病的防治,重点应放到对犬、猫寄生成虫的防治上。禁止在兔舍内养犬养猫或对犬和猫定期驱虫,平时严禁用兔尸或其内脏喂犬和猫,如要喂,一定要煮熟再喂。犬猫驱除豆状带绦虫可用吡喹酮,按5—1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并对驱虫后粪便进行严格的消杀处理,杀灭其中的虫卵。对兔的治疗可用:吡喹酮注射液按25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日1次,连用5日。甲苯咪唑或丙硫咪唑,按3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日1次,连用3天。
上一篇: 如何防控猪传染性胃肠炎?
下一篇: 薤白药材性状如何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