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金针虫长期生活于土中,约需3年左右完成1代,第1年、第2年以幼虫越冬,第3年以成虫越冬。受土壤水分、食料等环境条件的影响,田间幼虫发育很不整齐,每年成虫羽化率不相同,世代重叠严重。老熟幼虫从8月上旬至9月上旬先后化蛹,化蛹深度以13-20cm土中最多,蛹期16-20天,成虫于9月上中旬羽化。越冬成虫在2月下旬出土活动,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盛期。[3] 成虫白天躲藏在土表、杂草或土块下,傍晚爬出土面活动和交配。雌虫行动迟缓,不能飞翔,有假死性,无趋光性;雄虫出土迅速,活跃,飞翔力较强,只做短距离飞翔,黎明前成虫潜回土中(雄虫有趋光性[6] )。成虫交配后,将卵产在土下3-7cm深处。卵散产,一头雌虫产卵可达200余粒,卵期约35天。雄虫交配后3-5天即死亡;雌虫产卵后死去,成虫寿命约220天。[3]
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死亡。卵于5月上旬开始孵化,卵历期33-59天,平均42天。初孵幼虫体长约2mm,在食料充足的条件下,当年体长可达15mm以上;到第三年8月下旬,老熟幼虫多于16-20cm深的土层内作土室化踊,蛹历期12-20天,平均16天。9月中旬开始羽化,当年在原蛹室内越冬。
在北京3月中旬10cm深土温平均为6.7℃时,幼虫开始活动。3月下旬土温达9.2℃时开始危害,4月上、中旬土温为15.1-16.6℃时危害最烈。5月上旬土温为19.1-23.3℃时,幼虫则渐趋13-17cm深土层栖息。6月间10cm深处土温升达28℃,最高达35℃以上时,金针虫下移到深土层越夏。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上温下降到18o℃左右时,幼虫又上升到表土层活动。10月下旬土温持续下降后,幼虫开始下移越冬。11月下旬10cm深土温平均为1.5℃时,沟金针虫多在27-33cm深的土层越冬。河南南部地区幼虫危害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此时约60%以上幼虫集中在表土层;秋季危害不显著。
由于为金针虫雌成虫活动能力弱,一般多在原地交尾产卵,扩散危害受到限制,因此高密度地块一次防治后,在短期内种群密度不易回升。田间曾见一种蜘蛛捕食幼龄金针虫。土壤湿度高时,常见沟金针虫被真菌寄生,其中一种属冬虫夏草。此外耕犁时常见乌鸦捕食翻出土面的幼虫及其他虫态。[6]
土壤湿度对其发生也有较大影响。当7~9月降雨多时,土壤湿度大,对其化蛹、羽化有利,则其发生较重。[3]
上一篇: 菠菜茎枯病发生规律是什么?
下一篇: 猪破伤风的临床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