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生2—5代,北方以蛹在土中越冬,南方长江流域冬季可见各虫态。种蝇在25℃以上,完成l代19天,春季均温17℃需时42天,秋季均温12—13℃则需51.6天,产卵前期初夏30一40天,晚秋40—60天,35℃以上70%卵不能孵化,幼虫、蛹死亡,故夏季种蝇少见。种蝇喜白天活动,幼虫多在表土下或幼茎内活动。
主要为害根部
发生规律
1.生活史和习性 在我国由北到南1年可发生2-6代,如黑龙江和辽宁等省每年发生2-4代,江西、湖南等省每年发生5-6代。在北方,种蝇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各虫期均可越冬)。根据辽宁报道,越冬蛹于第二年4月中旬羽化成虫,产卵于白菜、甘蓝留种株上,孵化出的幼虫即为害其叶片或根颈,造成腐烂。当田间黄瓜定植后,陆续产卵于其周围土缝里,幼虫则为害其种子或根部。5月下旬左右大部分幼虫老熟后潜入土中化蛹,蛹期约20多天。夏季为害不明显。到秋季时,在大白菜上常常与萝卜蝇(又叫萝卜地种蝇)混合发生,但数量比较少。据江西报道,越冬蛹于翌年1月份开始羽化,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羽化比较多,3月上旬始见幼虫为害,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为害盛期,以后为害减轻。有的年份,9月底至10月上旬为害白菜、萝卜。种蝇可营腐食性生活,并非专食农作物。春天施用不腐熟的肥料(农民叫生粪)而又未翻入土里,也能吸引成虫产卵。种蝇有在湿土(如新耕翻过的地,或定植、拔苗等农事操作新翻上来的新土,或浇水后的地)上产卵的习性。成虫大多在干燥的晴天活动,阴湿或多风的天气常躲在土缝或其他隐蔽场所。每头雌虫产卵量从数十粒至百余粒不等,这与成虫补充营养多少有关。幼虫喜湿和有强烈的背光性,常在土面下边活动。幼虫的活动性很强,特别是1龄幼虫,能找到埋在15厘米深的砂土层下的食物。在缺乏食物时,活动也会加强,钻蛀大量隧道,能在土里转换寄主为害。幼虫适宜于土中生活,所以常常为害根的根颈部。幼虫还具有腐食特性。实验证明,种蝇幼虫在用消毒过的小豆或人工饲料中饲养,不能存活到化蛹,饲料里需要有细菌和镰刀菌才行。据田间观察,有病伤的马铃薯受种蝇为害最重。
2.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幼虫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5-25℃,高温对种蝇各虫态发育均不利。在35℃时卵不能孵化,幼虫和蛹全部死亡。种蝇完成一个世代,在25℃只要19天,春季平均气温17℃左右时约需42天,秋季温度降到,12-13℃时则需52天。此外,种蝇发生与湿度也有密切关系。在潮湿环境里(如土壤潮湿),有利于成虫、幼虫的发生。但实际上往往在土壤干燥的情况下为害加重,这是由于土壤缺水,不利于幼虫生活,而生长的蔬菜含水量大,成为它们理想的食物,使之为害加重。刚翻耕的潮湿的土壤易招引成虫产卵,若翻耕时间恰好与成虫产卵盛期吻合,就会造成严重为害。还有,种蝇是腐食性昆虫,成虫对未腐熟的粪肥有明显的趋性,喜欢在未腐熟的有机物上产卵,幼虫也靠这些物质生活。所以,田间施未腐熟的肥料,有利于该虫发生,或将粪肥中的蝇卵或幼虫随肥料施入田间,也易使蔬菜受害。三、防治方法应着重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预防措施。否则,一旦幼虫蛀入植株后,药剂难以接触到虫体,影响药效,而且幼苗一旦被害,也很难恢复生机。其措施有:1.农业防治 (1)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 施有机肥时,严禁施未腐熟的有机肥(农民叫生粪),施肥时要做到深施,种子和肥料要隔开,最好在粪肥上覆一层毒土或肥料中拌上少量的药剂。 (2)提倡无虫土育苗 如采用营养钵草炭基质育苗,并进行浸种催芽,使出苗早而且整齐均匀,可减轻为害。 (3)春耕宜早不宜晚 春耕应尽早进行,避免耕翻过迟、湿土暴露,招引种蝇成虫产卵。此外,适时进行秋耕土壤,可破坏其越冬环境,减少虫源。 (4)加强水的管理 在播种及幼苗期,应及时浇水,使已经在地里的种蝇幼虫不致完全转移到幼苗上为害。在发现幼虫为害时,可用灌水来抑制幼虫为害的发展,大水漫灌可使蛀孔装满水,致使种蝇部分幼虫浸水淹死。综上所述,如果能把好肥、种、水三关,可以基本上控制种蝇为害。在必要时,再辅之以药剂防治。 2.药剂防治 当雌、雄成虫接近1:1或成虫数量突增时,即为成虫盛发期,应及时防治成虫;10天内为药剂防治卵和幼虫的适期。 (1)防治成虫 可用2。5%敌百虫粉剂,每666.7平方米1.5-2千克喷粉,也可用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或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喷洒,每隔7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对初孵幼虫也有效果。 (2)防治幼虫 田间发现幼虫为害时,可用90%敌百虫晶体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25%增效喹硫磷乳油1 000倍液灌根防治,隔7-10天再灌1次。
发生规律 1.生活史和习性 在我国由北到南1年可发生2-6代,如黑龙江和辽宁等省每年发生2-4代,江西、湖南等省每年发生5-6代。在北方,种蝇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各虫期均可越冬)。根据辽宁报道,越冬蛹于第二年4月中旬羽化成虫,产卵于白菜、甘蓝留种株上,孵化出的幼虫即为害其叶片或根颈,造成腐烂。当田间黄瓜定植后,陆续产卵于其周围土缝里,幼虫则为害其种子或根部。5月下旬左右大部分幼虫老熟后潜入土中化蛹,蛹期约20多天。夏季为害不明显。到秋季时,在大白菜上常常与萝卜蝇(又叫萝卜地种蝇)混合发生,但数量比较少。据江西报道,越冬蛹于翌年1月份开始羽化,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羽化比较多,3月上旬始见幼虫为害,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为害盛期,以后为害减轻。有的年份,9月底至10月上旬为害白菜、萝卜。种蝇可营腐食性生活,并非专食农作物。春天施用不腐熟的肥料(农民叫生粪)而又未翻入土里,也能吸引成虫产卵。种蝇有在湿土(如新耕翻过的地,或定植、拔苗等农事操作新翻上来的新土,或浇水后的地)上产卵的习性。成虫大多在干燥的晴天活动,阴湿或多风的天气常躲在土缝或其他隐蔽场所。每头雌虫产卵量从数十粒至百余粒不等,这与成虫补充营养多少有关。幼虫喜湿和有强烈的背光性,常在土面下边活动。幼虫的活动性很强,特别是1龄幼虫,能找到埋在15厘米深的砂土层下的食物。在缺乏食物时,活动也会加强,钻蛀大量隧道,能在土里转换寄主为害。幼虫适宜于土中生活,所以常常为害根的根颈部。幼虫还具有腐食特性。实验证明,种蝇幼虫在用消毒过的小豆或人工饲料中饲养,不能存活到化蛹,饲料里需要有细菌和镰刀菌才行。据田间观察,有病伤的马铃薯受种蝇为害最重。
1.生活史和习性 在我国由北到南1年可发生2-6代,如黑龙江和辽宁等省每年发生2-4代,江西、湖南等省每年发生5-6代。在北方,种蝇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各虫期均可越冬)。根据辽宁报道,越冬蛹于第二年4月中旬羽化成虫,产卵于白菜、甘蓝留种株上,孵化出的幼虫即为害其叶片或根颈,造成腐烂。当田间黄瓜定植后,陆续产卵于其周围土缝里,幼虫则为害其种子或根部。5月下旬左右大部分幼虫老熟后潜入土中化蛹,蛹期约20多天。夏季为害不明显。到秋季时,在大白菜上常常与萝卜蝇(又叫萝卜地种蝇)混合发生,但数量比较少。据江西报道,越冬蛹于翌年1月份开始羽化,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羽化比较多,3月上旬始见幼虫为害,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为害盛期,以后为害减轻。有的年份,9月底至10月上旬为害白菜、萝卜。种蝇可营腐食性生活,并非专食农作物。春天施用不腐熟的肥料(农民叫生粪)而又未翻入土里,也能吸引成虫产卵。种蝇有在湿土(如新耕翻过的地,或定植、拔苗等农事操作新翻上来的新土,或浇水后的地)上产卵的习性。成虫大多在干燥的晴天活动,阴湿或多风的天气常躲在土缝或其他隐蔽场所。每头雌虫产卵量从数十粒至百余粒不等,这与成虫补充营养多少有关。幼虫喜湿和有强烈的背光性,常在土面下边活动。幼虫的活动性很强,特别是1龄幼虫,能找到埋在15厘米深的砂土层下的食物。在缺乏食物时,活动也会加强,钻蛀大量隧道,能在土里转换寄主为害。幼虫适宜于土中生活,所以常常为害根的根颈部。幼虫还具有腐食特性。实验证明,种蝇幼虫在用消毒过的小豆或人工饲料中饲养,不能存活到化蛹,饲料里需要有细菌和镰刀菌才行。据田间观察,有病伤的马铃薯受种蝇为害最重。 2.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幼虫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5-25℃,高温对种蝇各虫态发育均不利。在35℃时卵不能孵化,幼虫和蛹全部死亡。种蝇完成一个世代,在25℃只要19天,春季平均气温17℃左右时约需42天,秋季温度降到,12-13℃时则需52天。此外,种蝇发生与湿度也有密切关系。在潮湿环境里(如土壤潮湿),有利于成虫、幼虫的发生。但实际上往往在土壤干燥的情况下为害加重,这是由于土壤缺水,不利于幼虫生活,而生长的蔬菜含水量大,成为它们理想的食物,使之为害加重。刚翻耕的潮湿的土壤易招引成虫产卵,若翻耕时间恰好与成虫产卵盛期吻合,就会造成严重为害。还有,种蝇是腐食性昆虫,成虫对未腐熟的粪肥有明显的趋性,喜欢在未腐熟的有机物上产卵,幼虫也靠这些物质生活。所以,田间施未腐熟的肥料,有利于该虫发生,或将粪肥中的蝇卵或幼虫随肥料施入田间,也易使蔬菜受害。
在我国由北到南1年可发生2-6代,如黑龙江和辽宁等省每年发生2-4代,江西、湖南等省每年发生5-6代。在北方,种蝇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各虫期均可越冬)。根据辽宁报道,越冬蛹于第二年4月中旬羽化成虫,产卵于白菜、甘蓝留种株上,孵化出的幼虫即为害其叶片或根颈,造成腐烂。
当田间黄瓜定植后,陆续产卵于其周围土缝里,幼虫则为害其种子或根部。5月下旬左右大部分幼虫老熟后潜入土中化蛹,蛹期约20多天。夏季为害不明显。到秋季时,在大白菜上常常与萝卜蝇(又叫萝卜地种蝇)混合发生,但数量比较少。据江西报道,越冬蛹于翌年1月份开始羽化,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羽化比较多,3月上旬始见幼虫为害,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为害盛期,以后为害减轻。有的年份,9月底至10月上旬为害白菜、萝卜。种蝇可营腐食性生活,并非专食农作物。春天施用不腐熟的肥料(农民叫生粪)而又未翻入土里,也能吸引成虫产卵。种蝇有在湿土(如新耕翻过的地,或定植、拔苗等农事操作新翻上来的新土,或浇水后的地)上产卵的习性。成虫大多在干燥的晴天活动,阴湿或多风的天气常躲在土缝或其他隐蔽场所。每头雌虫产卵量从数十粒至百余粒不等,这与成虫补充营养多少有关。幼虫喜湿和有强烈的背光性,常在土面下边活动。幼虫的活动性很强,特别是1龄幼虫,能找到埋在15厘米深的砂土层下的食物。在缺乏食物时,活动也会加强,钻蛀大量隧道,能在土里转换寄主为害。幼虫适宜于土中生活,所以常常为害根的根颈部。幼虫还具有腐食特性。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当日平匀温度5℃时始见成虫,13℃时成虫数量大增。4月中旬进入幼虫期,但田间仍可见大量成虫。5月初一代幼虫入土化蛹,6月上中旬进入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上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成虫白天活动,对未腐熟的粪肥和饼肥有较强的趋性,喜欢聚集在具臭味的粪肥上。晚上潜藏在土缝中,晴天活动以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活动最盛。卵产在菜苗的根部周围或附近的浅土中。成虫产卵喜已播种、施用腐熟不完全的粪肥的田块。幼虫孵化后即在植物根上生活,老熟后,在根部的土中化蛹,秋季可在大白菜上为害。
该虫以蝇蛆蛀入作物株根部及周围菜帮,受害株在强日照下,老叶呈萎垂状。受害轻的菜株发育不良,呈畸形或外帮脱落,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不耐贮藏;受害重的,蝇蛆蛀入菜心,不堪食用,甚至因根部完全被蛀而枯死。此外,蛆害造成的大量伤口,导致软腐病等病害的浸染与流行。
幼虫蛀入葱蒜等鳞茎,引起腐烂、叶片枯黄、萎篶,甚至成片死亡。
上一篇: 幼鸡能喂蛋白质饲料吗?
下一篇: 有机农业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