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的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气候条件等有关。
1、品种和播期。目前没有高抗病品种,但品种之间发病程度有显著差异。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
2、种植密度。密度大地块通风不畅,易造成小环境湿度高,诱发青枯病发生。
3、土壤和耕作。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土地、土质瘠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平地发病轻,低洼地发病重。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因为连作地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4、生育阶段。玉米幼苗及生长前期有较强抗性,但到灌浆、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就容易发病。
5、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适宜的发病温度是24℃~26℃,湿度是85%以上,湿度越大发病几率越高,七八月份降雨多的地区,为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创造了条件,也造成了玉米抗性减弱,会使玉米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另外,夏玉米生长前期干旱,中期多雨、后期温度偏高年份发病也较重。
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对玉米生产危害较重的病害。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一般病株率在10%-20%,严重的40%-50%,特别严重的高达80%以上,农民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玉米青枯病是典型的土传根病,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到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突起,出现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茎基部呈现出水渍状腐烂,进一步发展为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髓部维管束变色,茎基部中空并软化,致使整株倒伏,发病轻的也使果穗下垂,粒重下降。按病情发展速度和症状特点,可分为急性型和普通型:急性型发病速度快,往往在1-2天内全株迅速失水枯萎,似开水烫,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枯萎的早死现象,呈青枯状;普通型发病较慢,一般在5-10天内全株才表现症状,整株叶片自茎下端开始并向上依次黄枯或青黄枯,茎基初呈褐色水渍状斑,表皮失水轻微皱缩,进而变软成条纹凹陷,严重者叶片全部黄枯,根坏死,茎基髓部中空,极易折倒。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雨季排除积水,分期培土,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
2.茎基部发病时可及时将四周的土扒开,降低湿度、减少侵染,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培好土。
3.药剂防治: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现零星病株时,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 毫升。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尚有争论,各地分离的病菌不同,有三种看法:1. 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2. 由真菌腐霉菌引起的;3. 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形成的。这三种情况是都存在的,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不一。镰刀菌和腐霉菌二者都能浸染致病,引起玉米青枯病,只是环境不同,主次不一而已。
上一篇: 母羊和羔羊分群管理的优点是什么?
下一篇: 可否应用疫苗控制蓝耳病?活苗还是死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