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早疫病能侵害叶、茎和果实。叶片被害,初呈深褐色或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的小斑点,逐渐扩大,达1-2mm,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有同心轮纹,边缘有黄色晕环。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有黑色霉。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渐次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完全枯死。茎部病斑多数在分枝处发生,灰褐色,椭圆形,稍凹陷,也有同心轮纹。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断枝。幼苗常在接近地面的茎部发现,病斑黑褐色。病株后期茎秆上常布满黑褐色的病斑。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蒂部附近和有裂缝的地方,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或黑褐色,稍凹陷,也有同心轮纹,其上长有黑色霉,病果常提早脱落。
二、病原
本病由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E.et M.)Jones et Grout.)侵染所致。本菌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圆筒形,有1-7个隔膜,暗褐色,大小40-90×6-8um。分生孢子长棍棒状,顶端有细长的嘴胞,黄褐色,具纵横隔膜,大小120-296×12-20um。病菌生长温度范围很广(1-45℃),最适温度为26-28℃。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第二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分生孢子在室温下可存活17个月,种子外附带的分生孢子也可以越冬。病菌一般从气孔或伤口侵入,也能从 表皮直接侵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菌侵入寄主组织后只需2-3天就可以形成病斑,再经过3-4天在病部就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分生孢子在水滴中于16-34℃下经1-2小时即萌发,而在适温28-30℃下只要35-45分钟就可萌发。天气多雨雾时,分生孢子可以大量形成和迅速萌发,常引起病害的流行。此病大多数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发病较重;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老后才发病。水肥供应良好,植株生长健壮,发病轻;植株生长衰弱,田 间排水良,发病重。据杭州观察,番茄早疫病在温度1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生;20-25℃,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病情迅速发展;在同样的温度条件下,如果相对湿度低,发病缓慢;温度在25℃以上,湿度大,病情还能继续发展。在浙北,番茄苗有4-5叶片时就开始发病,大棚生产一般在2月下旬开始发病,3月中、下旬发病为盛期。
四、防 治
1、选栽抗病品种:粤农2号、早雀钻、小鸡心、荷兰5号等品种较抗病,可以选栽。也可以利用杂交种,北京早红与奥农2号杂交,或北京早红与满丝杂交,其杂种一代具有较强的抗病力。
2、轮作:要选择连续两年没有种过茄科作物的土地作苗床,如苗床沿用旧址,则床土要换用无病新土。避免与其他茄科作物连作,应实行番茄与非茄科作物3年轮作制。
3、种子处理:可用52℃温汤浸30分钟,取出后摊开冷却,然后催芽播种。
4、加强培育管理:要注意大棚内保温和通气,每次洒水和喷药后一定要通风,叶面干后关窗。降低棚内空气湿度,不利病害发生和发展。做好棚外开沟排水工作,以降低田间湿度。早期发现病叶或病株、果应及时摘除,加以烧毁或深埋。番茄生长期间应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对病害的抗性。
5、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可用20%爱可(烯肟•戊唑醇)1500倍或64%杀毒矾(恶霜灵•锰锌)500倍喷雾,第一次喷药后,每隔7-10天再喷一次,根据棚内发病情况,要连续喷2-3次。
上一篇: 杀线虫剂主要有哪几类?
下一篇: 猪场如何提高养猪料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