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倒病:幼苗未出土或出土后均可发病,未出土时发病,胚茎和子叶腐烂;出土后幼苗发病,幼茎基部初呈水渍状病斑,后变褐色,缢缩成线状,幼苗倒地死亡,死亡时子叶尚未凋萎,仍为绿色。高温高湿时,病株附近表土可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
立枯病:幼苗受害后,先在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苗子白天萎蔫,初期早晨尚可恢复,严重时,病斑扩展至整个幼苗基部,病部缢缩,茎叶萎焉枯死;但病苗仍直立不倒伏。潮湿时,茎基部发生淡褐色蛛丝状霉。
⑴病状:较显著的特点是立枯病是站着死。而猝倒病是幼苗猝倒而死。立枯病开始产生椭圆形不规则的暗褐色病斑,后来病斑扩大,绕茎一周,病部溢缩,最后叶子萎蔫枯死。
⑵病症:将立枯病苗拔起,潮湿时可看到浅褐色蛛丝网状的霉,而猝倒病的病菌是白色絮状物。
⑶发病时间:猝倒病一般发生在幼苗前期,刚出土的幼苗发病较多;立枯病发生较晚,一般在出苗经过一段时间生长之后发生。
⑷发病温度:15℃以下引发猝倒病。20-24℃条件不易发生立枯病。
上一篇: 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全价饲料的加工工艺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