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孕穗期管理技术? 小麦

小麦孕穗期管理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小麦拔节至抽穗阶段耗水量是小麦一生中耗水量最多的时期,是水分的临界期。此期水肥供应充足,能保花增粒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防止叶片早衰和提高灌浆强度。小麦孕穗期的主要管理措施是:
  一、保证肥水供应
  孕穗期需水较多,但也不能盲目灌溉,应根据叶色和土壤墒情而定。孕穗期是否追肥,应根据苗情而定,对于地力差,旗叶出现过早,叶淡色薄,下部叶片并非因干旱而从下向上逐片黄枯,有显著脱肥迹象的麦田,酌情补施少量孕穗肥,补施孕穗肥千万不能过晚,否则会贪青晚熟,降低粒重。通过科学肥水管理,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增穗增粒增重。
  二、加强病虫害防治
  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麦蜘蛛“两病三虫”及节节麦的防治工作。节节麦对小麦的产量影响很大,要注意顺茎摸根,整株彻底拔除节节麦。条锈病应采取“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策略,控制蔓延危害。小麦赤霉病要坚持“主动出击、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全面落实预防措施。防治麦蜘蛛,可每亩用20%三氯杀螨醇每亩50毫升,对水30至40公斤喷雾防治。小麦吸浆虫、穗期蚜虫等病虫重发区要结合“一喷三防”,采取集中防治。
  三、大力促进小麦“一喷三防”工作
  多方协调筹集资金,抓好“一喷三防”补助政策落实,全面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确保实现全县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小麦高产田实现小麦一喷三防2-3次,从而防止小麦后期早衰,减轻病虫和“干热风”危害,提高小麦千粒重,确保小麦后期正常生长,实现小麦丰产。
  四、安全过好“三关”
  密切与气象部门联系,高度关注重大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早做好灾害防范技术物资准备,过好低温冻害、干热风、倒伏等三个关口。

当小麦拔节时群体发展不足、落黄过早、地瘦苗稀、有明显脱肥时,要早施重施拔节肥,充分供给养分,争取较多的分蘖变成有效穗。施肥时间可在拔节前以速效氮肥为主,拔节时群体适宜,起身拔节前茎蘖数较多,在分蘖高峰期结束。叶色正常褪淡,第一节间已经定长时,可酌情追施拔节肥。对拔节时群体偏大,叶片浓绿披垂,生长时旺的麦田,可以不施拔节肥,或在叶色褪淡后,剑叶叶尖露出时,补施少量孕穗肥。如孕穗肥无叶色褪淡现象,则不宜施用孕穗肥,以防贪青晚熟而减产。

  1.施好起身肥、拔节肥、孕穗肥,促进壮秆大穗。

  ——起身肥:凡小麦前期生长量不足,密度低的弱苗必须及时追起身肥,一般于拔节前10—15天追尿素7公斤。壮苗、旺苗不施肥。

  ——拔节肥:施用数量与品种的耐肥性及植株的前期生长有关,已达到壮苗标准的每亩可追尿素3—5公斤。旺苗不施,弱苗适当增施。

  ——孕穗肥:凡没有施拔节肥的,孕穗有缺肥症状时,要施孕穗肥。一般在旗叶露尖时,每亩追尿素2—3公斤。

  2.抗旱防渍,保根护叶。小麦渍害是由地表水、浅层水和地下水引起的,其中浅层水危害最大。故要做到沟直底平,沟沟相通,做到雨住田干,雨天排明水,晴天排暗水,降低地下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为多雨环境下的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3.防止倒伏。小麦的倒伏多发生在抽穗后,但倒伏的成因是在拔节到孕穗期形成的,在中、高肥力及密度较大的田块于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时,每亩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8克,兑水75公斤喷施,可起到矮化防倒作用,同时促进增产。

  4.防止病虫害。主要是防止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和粘虫、蚜虫等危害。

  5.根外追肥。小麦根外追肥可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加速小麦成熟过程,缩短生育期1—2天,一般在乳熟期前喷施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浸出液、草木灰浸出液为主,也可以加入少量氮肥。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1—2次,每隔7—10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