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区域多样化出发,建立区域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针对中国目前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情况,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要突出中国的不同区域特点,应充分发挥其保水、保土的作用。在土地类型上,重点研究干旱土地、南北方坡耕地和南北方裸露农田等“三大重点”;在区域布局上,重点研究北方水蚀区、北方风蚀区、东北退化区、华北缺水区、南方丘陵区、南方稻草富集区等六大典型区域,针对区域关键问题,结合共性关键技术,组合形成区域特色关键技术体系并开展研究与示范。
(2)进一步深化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 “十五”期间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有力地推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工作,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队伍建设以及近20个长期定位试验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开展深入的机理研究,为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3)加强保护性耕作理论研究长期试行大量秸秆还田和免耕措施是否会带来新的生态问题,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从确保技术的科学性角度出发,也要加强重大科学理论问题的长期研究。
在我国,党中央在决定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毫无疑问,植树种草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沙尘并非仅仅来自沙漠和荒山,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地表裸露、干燥疏松的农田。为此,农业部根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批示,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指导,结合《2001--2010年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和《全国旱作节水农业规划》,编制《全国保护性耕作规划》。为了加快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进程,农业部将保护性耕作列入“十五”期间重点推广的50项农业技术之一。
上一篇: 有干热风的地区施肥要了解哪些农化知识?
下一篇: 小麦黄矮病的防治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