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适宜的养殖密度
河蟹养殖密度对其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密度过小,不能形成养殖规模,影响收益。密度过大,水中溶氧量难以保证,攀逃、格斗死亡的事件也较多,尤其是成蟹暂养池更需注意。
养蟹与养鱼一样,也是分阶段养殖的。由于个体大小不同,单位面积放养密度也不同。蟹种培育阶段的前期小水体的放养密度为每667平方米(每亩)10-12万只,分塘后每667平方米(每亩)可放养8000只,河蟹养成阶段河沟、湖泊每667平方米(每亩)可放养100-200只,人工饲养的池塘(包括成蟹暂养池塘)每667平方米(每亩)可放养1200-1500只,设置人工增氧机的池塘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
2、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水温的投饵方式
根据河蟹的生长习性、食欲,按照不同的水温投饵,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
河蟹在幼体阶段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以后转为杂食,偏爱动物性食物,但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可作为饵料的有瓜果、山芋、谷类、蚯蚓、蚌、蚬、螺、鱼、虾等多种。春季水温较低,河蟹摄食少,可投饵一天停一天;5、6月份水温较高,可投2天停1天;7-110月份河蟹摄食活动最强,可每天投喂一次;11月份以后水温渐低,可隔日或数日投喂一次。每次投饵时间以下午4-5时为宜,第二天检查摄食情况,适度掌握。晴朗天气下投饵量可适当增加,天气闷热和阴雨天气里,要减少投饵,并注意检查有无攀逃现象。
3、不同季节的池水管理
加强池水管理,减少池水污染,可使蟹池承受较大的养殖密度和投饵量。
春季表层50厘米处水温比1-2米水温高出3-5℃,而水温高是幼蟹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因此,蟹种培育阶段水深以50厘米为宜。又因为光照强不利于幼蟹生长,4月中旬至5月中旬应在池中人工培养一些水草,为幼蟹提供弱光照环境。5、6月间蟹体尚小,水质较好,蟹池水深可渐增至1-1.5米。7、8月进入高温和河蟹快速生长阶段,水质极易污染,上下层水温差大,表层水温高,水深应达1.5-2米,平均日换水量约20%。9月份以后由于蟹体增长,相对密度加大,特别是成蟹暂养池密度更大,水污染加剧,水质容易恶化,应加大日换水量达到40%左右。为了保持池水温度(特别是8月下地旬至9月上旬),以利于河蟹生长增重,换水时间以晚上为宜。晴天、白天少换,阴雨天多换。
4、成蟹最佳收获期
河蟹产量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温度关系密切,故成蟹收获始期应为9月上旬。当秋季水温低于12℃时,河蟹摄食量减少,难以继续催肥,故成蟹的收获截止期应为秋季水温稳定通过12℃终日。
水温稳定通过12℃终日与气温稳定通过10℃终日接近,可以用气温稳定通过10℃终日作为河蟹收获截止期。
上一篇: 建鲤能繁殖后代?
下一篇: 猴头菇生育对温度有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