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生长期发生干尖线虫病的病因 水稻

水稻生长期发生干尖线虫病的病因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8月15日,农技001工作室接到淮安市青浦区武墩镇本报农技咨询点张飞高用特快专递寄来的水稻病株。病株新生叶叶尖枯黄呈纸捻状,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专家陈毓苓鉴定,诊断为水稻干尖线虫病。记者电话告知张飞高诊断结果时作了进一步了解,据介绍,当地发生这种病害的水稻面积为4亩,田间病株率达50%,播种前曾按每5公斤种子用8克恶线清浸种进行种子处理。

8月16日,淮安市楚州区博里镇潘建文来电话说,当地部分田块种植的淮稻9号新生叶叶尖枯白、扭曲,呈纸捻状,经记者查问,水稻发病症状与干尖线虫病极为相似。他问,水稻发生干尖线虫病后,有没有救治措施,对水稻生长和结实有多大影响。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种传病害,干尖线虫藏匿在稻种颖壳内随稻种传播。带线虫稻种萌发时,线虫即开始侵入稻苗生长点,以后一直在生长点取食、生长和繁殖。到水稻生长中后期出现症状,叶部症状多在孕穗期大量出现,病初在剑叶和上部2~3片叶的叶尖出现2~8厘米长的黄白色半透明的一段,早上有露水时病叶尖端展开,露水干后叶尖卷起,扭曲;以后病部变灰白色干枯,呈纸捻状。病株略矮,常出现高位分蘖,剑叶短而窄,严重时扭曲枯死。病株幼穗因受大量干尖线虫取食危害,穗子长度一般会缩短,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部分谷粒开裂、变色,品质下降,与正常稻穗相比,一般每穗总粒数减少30%、每穗实粒数下降30%、千粒重下降15%~25%,稻谷产量损失一般在10%,稍重的在20%~30%,严重的达50%以上。

发生水稻干尖线虫病的田块常有田间病株率不高但产量损失大的现象,这是因为受干尖线虫侵染的水稻茎蘖有四分之三不表现症状,即隐症。有研究表明,实际受线虫侵染的稻株数是目测查到病株数的2~3.7倍。近年来在水稻生产上出现的“小穗头”现象也是干尖线虫病的隐性症状之一。

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杀灭水稻种子颖壳内的干尖线虫是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的最佳方法,适用药剂有恶线清、浸种灵、巴丹等。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干尖线虫侵入生长点后就难以用药防治。张飞高反映当地农民曾用恶线清浸种,田间仍有病害发生,可能的原因是药剂浸种时加水量过大,药液浓度过低;药剂浸种时间不足;浸种后淘洗了种子。

药剂浸种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可以用16%恶线清可湿性粉剂或17%菌虫清可湿性粉剂15克,加水6公斤配成400倍液,浸稻种8~10公斤,日均温18~20℃时浸种60小时,日均温23~25℃时浸种48小时;或者用4.2%浸丰乳油2毫升加水配成5000~7000倍液,或用5.5%浸丰乳油2.5毫升加水配成5000~6000倍液,浸种6~7公斤,浸泡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