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系常发性病害,是黄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黄瓜白粉病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情发展速度很快,若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措施不当,往往造成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功能下降,黄瓜早衰,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 黄瓜叶片、叶柄、茎均可染博但多见于叶片。叶片染病,叶正面出现白色圆斑,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圆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病斑布白灰,长满白色菌丝,并有很多小黑点 。 病原 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分生孢子长圆形,无色,单胞。闭囊壳褐色,球形,壳内有1倒梨形子囊,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75%以上。 发病特点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在保护地黄瓜上、温室花卉上继续为害越冬,并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在16~24℃的适宜温度和75%相对温度下,有利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饱和湿度即叶面有水珠的情况下,该菌会吸水破裂而死。高温、高湿又无结露或管理不当,黄瓜生长衰败,则白粉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2、4、6号,津杂1、2号等。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注意棚室通风、透光、降湿。 3、药剂防治。可选用的保护剂有各种硫制剂,如50%硫悬浮剂500倍,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75%百菌清600倍,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 可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000~3000倍,20%福•晴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好力克43%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晴菌唑乳油5000~60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 62%仙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使用保护剂要早,若病害已盛发,应使用具内吸性杀菌剂,连续3~4次
黄瓜白粉病是黄瓜的又一种常见病,一般在生长后期发生严重。但如果有菌源存在或在条件较为特殊的情况下,则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一、 症状识别
白粉病为真菌病害,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叶柄及茎。成株及幼苗均可染病。叶片染病,首先在叶片长出稀疏的菌丝,然后菌丝不断生长,病部变黄,病部,为病菌的无性世代--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连片,整个叶片黄化、干枯。叶背面也可被感染而形成病斑。后期病叶片上有时可见褐色小点,为未发育成熟的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闭囊壳在枯死的叶片上成熟,成暗褐色。叶柄受害,在叶柄上形成近圆形病斑,病部长有菌丝,后期形成菌落,严重时叶柄布满白粉。茎部受害症状与叶柄相似。白粉病在抗病、病感材料上的症状表现也有明显不同,抗病材料上病部菌丝稀疏,不形成明显的菌落,子实层薄,病斑少;病感材料病部菌落明显,子实层厚,病斑多且容易愈合成大病斑。
二、 发病条件
白粉病病菌多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子囊壳在病株残体或杂草上越冬。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5℃,但不能超过30℃或10℃。湿度大,温度为16~24℃时,此病最容易发生。病菌靠气流传播,条件适宜时,反复侵染,扩大危害。白粉病病菌的寿命极短,在26℃时仅能成活9个小时,30℃以上即失去活力,可根据此特点进行高温闷棚灭菌。
三、 防治方法
首先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的主栽品种除密刺类黄瓜感白粉病外,大多数杂交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较强。其次进行高温闷棚和药剂防治。在白粉病多发的棚室,于定植前每100㎡用250g硫酸加500g锯末混匀,点燃熏一夜;也可于白粉病发生前及初发期用45%百菌清烟剂薰棚;白粉病发生后可采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常用有效药剂有:50%硫磺悬浮剂250~3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
上一篇: 什么叫经济杂交?经济杂交的模式有哪几种?
下一篇: 梅花怎么种植和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