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理选择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有许多其他防治方法无法取代的优点:价格便宜,用量低,使用方便,见效快,防效好。化学农药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缺点。比如对人、畜有毒、容易污染环境,在作物中有残留而影响人体健康等。这些正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要尽量避免和克服的问题,而避免和克服的有效办法就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一是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复配制剂。二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允许有限制地使用限定的化学农药,使蔬菜体内的有毒物质不超过国家卫生允许标准,且在人体中的代谢产物无害,容易从人体内排除,对天敌杀伤力小。
2 准确掌握农药最佳用量
最佳用量是指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所需农药的最小剂量。农药安全使用准则和无公害蔬菜标准中规定了每种农药在不同蔬菜作物上的用量,用药次数,最大允许残留量,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必须严格执行。并且要彻底改变随意加大用药量和喷药次数,多种农药乱混乱配的落后习惯。不同蔬菜种类,品种和生育阶段的耐药性有差异,应根据农药的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严格掌握药量手配制浓度,防止蔬菜出现药害和伤害天敌,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即可。化学防治的目的不是为了100%的杀死杀灭病虫,而是控制在危害经济损失以下,这不仅可以降低农业防治成本,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若随意增加农药的用量,不但加大了农药的成本,增加了农药残留,污染环境,而且极易产生药害,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3 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施药
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的时间距收获期的天数,在采收之前应有一定的间隔期,防止蔬菜产品中残留农药。这是减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防止残毒的重要环节。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必须严格按照此要求施药。农药安全使用准则中规定了每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一般规定间隔期在2—7天内,但也有间隔期达10天以上的。蔬菜喷药后一定要农药降解到无残毒时,方可采收上市。多次采收的蔬菜,必须做到先采收后喷药,以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其一是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使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做到对症下药。如杀虫剂中的胃毒剂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其二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期用药。根据各病虫的防治指标确定相应的防治时期。在多种病虫害发生时,要明确主要病虫及其发生动态,综合分析,确定主治与监制对象,协调好关键用药时期。不要一见到田间病虫害就喷药防治,如果用药防治也只能挑治。其三是施药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确定植株不同部为标靶,进行针对性施药,达到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病原和压低虫口的目的,从而以减少用药。其四是交替轮换使用农药品种。为防止和减缓病虫对农药产生抗性,要交替和轮换使用农药,同一种类农药不要在同一种蔬菜作物上连续使用。在选择农药时,应注重选用化学结构不同,有效成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以及有负交互抗性的农药品种。其五是合理混配农药。农药混配应以保持原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若混配不当,不但在不到混用效果,还会引起作物药害和毒害加重。其六是积极推广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大力推广烟雾剂及粉尘剂等高效剂型。
1 合理选择化学农药 无公害蔬菜生产允许有限制地使用限定的化学农药,使蔬菜体内的有毒物质不超过国家卫生允许标准,且在人体中的代谢产物无害,容易从人体内排除,对天敌杀伤力小。2 准确掌握农药最佳用量 应根据农药的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严格掌握药量手配制浓度,防止蔬菜出现药害和伤害天敌,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即可。化学防治的目的不是为了100%的杀死杀灭病虫,而是控制在危害经济损失以下,这不仅可以降低农业防治成本,又能保护生态环境。3 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施药
上一篇: 乌皮青仁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下一篇: 如何预防广玉兰树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