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黄鳝 > 黄鳝养殖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黄鳝

黄鳝养殖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常见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

  2.1腐皮病

  腐皮病常在夏秋季节发生,主要是放养密度大、苗种规格不一致、分箱操作不当、网箱浸泡有问题等因素造成鳝体受伤,使细菌感染所致。病鳝体表有黄豆粒大的圆形、椭圆形的红斑,呈点状充血发炎,最明显的部位是腹部两侧;病鳝头常伸出水面,游动乏力;严重时其表皮腐烂,出现溃疡,严重的骨胳和内脏露出,偶尔可见肠道、肛门充血发炎。预防上,应尽量避免鳝鱼受到损伤;立秋后,控制水草面积,保持网箱内有15%的空水面;在白露前和寒露前,用生石灰30 g/m3水体遍撒网箱,连续撒3~5 d.治疗上,可用聚维酮碘1~2 g/m3水体进行消毒;将蟾蜍去头,在池中拖动.

  2.2 赤皮病

  赤皮病在春末夏初高发,大多数是捕捞或运输造成外伤,从而使细菌侵入皮肤而引起的。病鳝体表局部有出血发炎症状,鳞皮脱落,特别是腹部和两侧比较严重,呈块状脱落。预防上,可用漂白粉1 g/m3水体,对水全池均匀泼洒。治疗上,可将病鳝放入2.5%食盐水浸洗15~20 min;或者用2.5%~10.0%的食盐水擦洗患部。

  2.3 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病在夏季最为流行,主要是黄鳝吃了腐败变质的饵料或饥饱不均,使肠道有寄生虫寄生等所致。病鳝行动比较慢,没有食欲,体表特别是头部发黑,腹部有红斑,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会流出黄色或红色的黏液,肠内无食物,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炎。在预防上,平时投喂时拌入少许大蒜素投饵,不投喂腐败变质饵料,及时清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用生石灰30 g/m3水体,清池消毒。治疗上,以内服与外用药物相结合为原则,每5 kg黄鳝用磺胺噻唑5 g或呋喃唑酮1 g拌饵投喂,连喂3~5 d;每5 kg黄鳝用大蒜素3~5 g拌饵投喂,每隔5~7 d连续投喂3 d;每10 kg黄鳝用地锦草、辣蓼或菖蒲500 g煎汁,拌入饲料内投喂,连续喂3 d;外用药物常用生石灰10 g/m3水体,或漂白粉1~2 g/m3水体,或禽用红霉素溶液2~3 g/m3水体,浸泡黄鳝10~15 min.

  2.4烂尾病

  烂尾病在高密集养殖池和运输途中比较易发,且不容易治疗。其是由产气单胞菌中的一种细菌引起的疾病。病鳝尾部充血发炎,然后肌肉坏死溃烂,严重时尾柄或尾部肌肉腐烂,只有尾椎骨露在外面。预防上,应加强黄鳝池的水质与环境卫生管理,避免细菌大量繁殖。治疗上,可用聚维酮碘1~2 g/m3水体进行消毒;用呋喃唑酮0.24 g/m3水体,全池泼洒;用金霉素0.25 U/mL浸洗消毒患病黄鳝;将蟾蜍去头,在池中拖动。

  3常见真菌性疾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

  常见真菌性疾病主要是水霉病,在晚春、早冬最为流行。该病主要是由于黄鳝相互咬伤、机械损伤或致害生物侵袭致伤,而伤口被水霉菌感染所致。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几天后患处有棉絮状的菌丝向外长出,并迅速在体表蔓延扩展,成为肉眼可见的“白毛”,肌肉糜烂;患病黄鳝离穴独游,没有食欲,最后消瘦死亡。预防上,可用生石灰消毒,注意操作过程中避免鳝体受伤。治疗上,可用5%碘酒或1%孔雀石绿软膏擦抹患处;用2%~3%食盐水浸泡病鳝 3~4 min,连续浸泡2~3 d;更换新水,全池泼洒0.04%苏打水和0.04%食盐水。

  4常见寄生虫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

  4.1棘头虫病

  棘头虫病主要是棘头虫的头部钻入黄鳝肠壁黏膜后,破坏组织,常裹在胸壁黏膜内形成包囊,使肠中其他致病菌进入肠壁,引起发炎所致。病鳝几乎没有食欲,体色变青发黑,肛门红肿。解剖后可以看到肠内有白色条状蠕虫,体长8.4~28.0 mm,可以收缩,吻部牢固地钻进肠黏膜内,从而引起肠道充血发炎,严重时可造成肠穿孔。预防上,可用90%晶体敌百虫0.05 g/m3水体,全池泼洒。治疗上,每100 kg黄鳝用甲苯咪唑和左旋咪唑0.2~0.3 g,拌饵投喂,隔2 d后再用同样方法投喂1次;每50 kg黄鳝用90%晶体敌百虫40~45 g混于饲料中投喂,连喂6 d.

  4.2毛细线虫病

  毛细线虫病主要是毛细线虫的头部钻入肠壁黏膜层,通过破坏组织,使肠中其他病菌可以侵入肠壁,引起组织发炎溃烂。病鳝腹部向上,头伸出水面,体色发黑,肛门红肿;解剖后可以看到后肠内有乳白色、细小如线、体长2~11 mm的毛细线虫。预防上,可以用90%晶体敌百虫0.05 g/m3水体,全池泼洒。治疗上,可以用水浸泡兽用敌百虫片(0.5 g/片),然后碾碎,按0.1%的量拌饲料进行投喂,连喂6 d;每50 kg黄鳝用90%晶体敌百虫5.0~7.5 g拌饲料进行投喂,连喂6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