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叶锈病的发生规律? 小麦

小麦叶锈病的发生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锈病菌是一种多孢型转主寄生的病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在唐松草(Thaclictrum spp.)和小乌头(Isopyrum fumarioides)上形成锈孢子和性孢子。中国尚未证实有转主寄主,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其生活史。该菌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广大麦区的自生麦和晚熟春麦上以夏孢子连续侵染的方式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并向邻近地区传播,其越冬形式和越冬条件与条锈病类似。该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气温20—25℃经6天潜育,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秋苗发病后,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片内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温暖地区,病菌不断传播蔓延。北方春麦区,由于病菌不能在当地越冬,病菌则从外地传来,引起发病。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一般9月上、中旬播种的易发病,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毒性强的小种多,能使小麦抗病性“丧失”,造成大面积发病。

小麦叶锈病在小麦收获后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秋播小麦出苗后,叶锈病菌转移到冬季麦苗上越冬。成为主要浸染源。病菌可随病麦苗越冬,春季产生夏孢子,随风扩散,条件适宜时造成流行,叶锈菌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5-20℃。造成叶锈病流行的因素主要是越冬菌量、春季气温和降雨量以及小麦品种的抗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