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因素
影响小麦病毒病发生程度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对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来说,秋播后土壤温度和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与发病关系密切。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小麦的最适土壤温度是15℃左右,土壤湿度大有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2011~2014年2月份日温在5~15℃的天数分别为19、22、17、17天,3月份日温高于20℃的天数分别为2、3、4、13天,连续持续5~20℃的温度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高度吻合。其中2011~2013年岱岳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发展比较迅速,引起了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14年,由于3月份气温的快速回升,有效的遏制了该病情的发展蔓延,发生面积与上年持平。
2.小麦播期偏早,播量大
小麦在岱岳区的最佳播期为10月5~10日,但农户一般于9月底完成播种,每667m2播量多超过9kg,远远大于7~8kg的最佳播量。早播的土温有利于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故来年显症状时发病重;迟播则不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发病轻;同时,早播和滥播容易造成冬前麦苗旺长早衰,使小麦降低了抗病、耐病能力。
3.管理粗放,措施不到位
多数农户对病虫害的认识水平仍停留在“防治”阶段,没有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只有病虫害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农户才开始喷药防治,否则就会认为“白花钱”。据调查,麦苗开始返青就进行麦田管理的地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相反,管理方式较粗放,等到麦苗显症状在进行管理的地块发病较重。
4.农事操作不规范
在田间,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随水流、地势、机械操作扩展的蔓延势态;由于农事机械的混合使用,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在多数乡镇交叉感染的布局;再加上农户种植管理意识薄弱,自家地块管理的时候也不考虑土壤传播的问题,这就是近几年岱岳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