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灌浆期应注意哪些方面的管理? 玉米

玉米灌浆期应注意哪些方面的管理?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充分利用太阳光照。灌浆期的主攻目标就是要保根、保叶、防止叶片早衰,促使玉米穗粒多、粒重,以获得高产。所以高温、干旱、连阴天不利于灌浆期的产量形成,适宜的温度、墒情和充足的太阳光照才有利于灌浆。

2.注重水肥管理。由于夏玉米灌浆时间长,干物质积累量多,所以需要的水分和养分量也多。应根据地力情况,酌情追施攻粒肥(要以速效氮肥为主),满足养分需求。同时要加强水分管理,玉米灌浆期对水分需求量大,较耐涝;但若出现田间积水,也要及时排涝,保证根系的吸收活力,以防涝害造成减产。

3.加强田间管理,防止倒伏减产。玉米中后期倒伏是限制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在种植耐密植抗倒伏品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中耕培土、及时去除小弱空株等措施的基础上,如发现密度过大、有严重倒伏危险的地块,可提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4.进行中耕培土。在灌浆后期,还要浅中耕一次,松土通气,除草保墒,防止草害,也有利于养分分解,促进根系吸收,防止叶片早衰,提高粒重。

5.及时防治虫害。玉米灌浆期常有玉米螟、粘虫、棉铃虫、蚜虫等危害,要注意及时防治。

一、增施“攻粒肥”
攻粒肥数量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贪青晚熟。如果地力好基肥足,植株生长正常,一般可不施。如果地力瘠薄基肥少,植株发黄,有脱肥表现,每亩可施硫酸铵4-5公斤。
二、灌水
在玉米灌浆期灌水,可提高玉米的结实率,促进养分转动,保证籽粒饱满,提高产量和品质。试验表明,玉米灌浆期及时灌水,可使玉米增产23%左右。
三、防治病虫害
玉米抽穗-灌浆-乳熟期是玉米螟为害的盛期。因此,此时加强玉米螟的防治工作,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保证玉米丰产丰收的一项重要措施。玉米螟此时多集中危害雄穗,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开始向下转移,蛀入雄穗柄,雌穗或茎秆内,所以防治玉米螟必须抓住玉米打苞这个关键时期。防治方法可采用刚西维因粉剂或25%杀螟松粉剂喷施,每隔5-7天1次,一般喷施2次即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抽雄吐丝后进入灌浆期,这一时期的管理目标是减少营养消耗,扩大通风透光,提高光和效率,提高产量,抗旱排涝,防止倒伏。除做好正常的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以外,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隔株(行)去雄:玉米是同株异花作物,雌雄花分开长在不同位置,一般接受异株的花粉受精、结籽,显现杂交优势,籽粒大而饱满、产量高。如天然或人工将本株的花粉授给本株花丝,则出现结实少、籽粒小、产量低的退化现象,故应尽力避免。隔两株去一株或隔两行去一行的雄花,可使异花授粉率提高而增产约5%~10%,是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去雄应在天花抽出约1/3~1/2时将其抽拔掉扔于田外。一般隔株去雄较隔行去雄效果好,因隔株去雄使去雄株的前后左右均为未去雄株,增加授粉机会;隔行去雄则使授粉机率减少。另外,田边地头的植株不要去雄,以免影响授粉。
二、全田去雄:玉米天花出齐后散布花粉15天后花粉即将散完,这时,应将天花从茎秆处折(或剪、削)除,扔于田外。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
1.改善田间光热条件。因为残余的天花如同一把遮阳伞,大约能遮挡住20%左右的日光和热量,这对玉米的成熟极为不利。
2.减少消耗。天花散粉后,除雄花和小花梗外,其他主茎与分枝并未死亡,但多因霉菌沾染,呈灰褐色,光合作用极其微弱,需要依赖植株维持生命,如不折除徒耗养料、水分和光合产物。
3.防止倒伏。折除天花后,株高降低,减少了天花招风作用,使大风雨造成的倒伏折茎危险减少,也可使茎秆长的更粗壮些。
4.消灭病虫。天花主茎中往往有玉米螟潜藏,有的还染有黑粉病病疱、蚜虫、红蜘蛛等。
三、拔除空秆:由于品种特性或留苗过密,玉米田间往往存在不长棒子的“空秆”玉米,有的是玉米在根际长出1~2个分蘖,长不出棒子,这些空秆与分蘖均应拔除。
四、削顶:玉米进入蜡熟期后,它的干物质(产量)基本上不再增加,如果阴雨较多,为促使早熟可削去玉米棒以上的茎秆(连同叶片),这样可以极大地改善通风透光和温热条件,使之早熟。
五、扒开玉米壳叶:如果阴雨天气较多,为促早熟可将玉米棒子(果实)外部的苞叶撕扯开,使之曝晾出来,这样很快就能使籽粒硬化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