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会消耗掉底层本来并不多的溶氧,造成底部处于缺氧状态,形成所谓的“氧债”。在缺氧条件下,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而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NH3、NO2-、H2S、CH4、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都对养殖鱼类有着很大的毒害作用,并且会在水中不断积累,轻则会影响鱼类的生长,饵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其中NH3、NO2-、H2S都能引起鱼类的暗浮,NH3含量高时,还会导致各种鱼类的拟出血病;NO2-易诱发草鱼出血病,也会提高鱼类对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重则引起中毒死亡或无机酸,使底质酸化,pH值明显下降。当pH值超过适宜限度时,将影响鱼体呼吸,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异常变化。过酸的水还能刺激鱼类的鳃和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运动,使养殖鱼类从水中摄氧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另一方面,当底质恶化,有害菌会大量繁殖,水中有害菌的数量达到一定密度时,养殖动物可能发病。如: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溃烂病、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赤皮病、点状气单胞菌引起的肠炎病和打印病等。
上一篇: 水稻节瘟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下一篇: 国家采取哪些扶持措施促进农业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