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东方蝼蛄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其他

东方蝼蛄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东方蝼蛄为害水稻造成的枯心苗,是稻茎基部被咬,严重的咬断,呈撕碎的麻丝状,心叶变黄枯死,受害稻株易拔起,稻茎上无蛀孔,无虫粪,这种症状在落水晒田时或稻株四周无水时才能见到。东方蝼蛄为害其他作物特点,参见华北蝼蛄。
东方蝼蛄的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0一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别于华北蝼蛄。卵初产时长2.8mm,孵化前4mm,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若虫共8—9龄,末龄若虫体长25mm,体形与成虫相近。
东方蝼蛄的生活习性
群集性。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凤、怕水。东方蝼蛄孵化后3~6天群集一起,以后分散为害;华北蝼蛄初孵若虫3龄后方才分散为害。
趋光性蝼蛄昼伏夜出,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特别是在无月光的夜晚,可诱集大量东方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故可用灯光诱杀之。华北蝼蛄因身体笨重,飞翔力弱,诱量小,常落于灯下周围地面。但在风速小、气温较高、闷热将雨的夜晚,也能大量诱到。
趋化性。蝼蛄对香、甜物质气味有趋性,特别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及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因此可制毒饵来诱杀之。此外,蝼蛄对马粪、有机肥等未腐烂有机物有趋性,所以,在堆积马粪、粪坑及有机质丰富的地方蝼蛄就多,可用毒粪进行诱杀之。
趋湿性。蝼蛄喜欢栖息在河岸渠旁、菜园地及轻度盐碱潮湿地,有“蝼蛄跑湿不跑干”之说。东方蝼蛄比华北蝼蛄更喜湿。东方蝼蛄喜欢潮湿,多集中在沿河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产卵。产卵前先在5~20 cm深处作窝,窝中仅有1个长椭圆形卵室,雌虫在卵室周围约30 cm处另作窝隐蔽,每雌产卵60~80粒。
东方蝼蛄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精耕细作,深耕多耙;
2、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3、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
4、人工捕捉。
马粪和灯光诱杀
1、在田间挖30厘米见方深约20厘米的坑,内堆湿润马粪并盖草,每天清晨捕杀蝼蛄;
2、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
1、将豆饼或麦麸5公斤炒香,或秕谷5公斤煮熟晾至半干,再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兑水将毒饵拌潮,每亩用毒饵1.5-2.5公斤撒在地里或苗床上。
2、在蝼蛄为害严重的菜田,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公斤与15-30公斤细土混匀后,撒于地面并耙耕,或于栽前沟施毒土。蔬菜苗床受害重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洞杀灭害虫

  东方蝼蛄为害水稻造成的枯心苗,是稻茎基部被咬,严重的咬断,呈撕碎的麻丝状,心叶变黄枯死,受害稻株易拔起,稻茎上无蛀孔,无虫粪,这种症状在落水晒田时或稻株四周无水时才能见到。东方蝼蛄为害其他作物特点,参见华北蝼蛄。
  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动,在洞口可顶起一小虚土堆。5月上旬一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第一次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或晚秋因气候凉爽,仅在表土层活动,不到地面上,在炎热的中午常潜至深土层。蝼蛄具趋光性,并对香甜物质,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具有强烈趋性。成、若虫均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20cm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当气温在12.5一19.8℃,20cm土温为15.2—19.9℃时,对楼蛄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深层土中。
  防治方法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对楼蛄、蛴螬、金针虫防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