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主茎总叶数及伸长节间数。
水稻生育期的长短、分蘖发生、节间伸长及幼穗分化过程都取决于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它是制订某品种叶龄模式的前提。中国在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主茎总叶数为9~20片,伸长节间数3~7个,而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大体可归纳为普通型和特殊型两类。
普通型:多为常规稻,伸长节间数通常为主茎总叶数的1/3。
特殊型:又称国际稻种质型,即为生产上应用的籼型杂交稻组合,因播期、栽培条件不同,主茎总叶数变动在15~18之间,但伸长节间数都是5个。以国际稻作亲本育成的“佳雅”(18叶)、bg902(18叶)和籼粳杂交种密阳23(17叶)、77032(主茎总叶数可变动在15~17叶),伸长节间数也为5个,也属此类。
⑵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确定。
合理利用分蘖是水稻高产栽培中调节群体发展,协调穗、粒结构的重要技术关键,应做到充分利用有效分蘖,控制无效蘖,必须准确判断分蘖有效性,才能做到合理利用分蘖,发挥高光效群体增产作用。
判断分蘖能否成穗,如前所述,主要取决于拔节期分蘖具有4片叶的才能成为有效蘖,具有3片叶的蘖,只有部分可能成穗。按n-3的叶蘖同伸规律,有效分蘖发生期应在主茎总叶数减伸长节间数叶龄期以前(即n-n以前)。而n-n叶龄期即是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例如15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15-5=lo)为10。换句话说与10叶同伸的分蘖在拔节期才具有4张叶片:依此类推16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期为11叶,18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12叶。将这一公式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只要掌握叶龄进程,就能准确地了解有效分蘖发生动态,做到准确合理,适时促控,合理利用分蘖。生产实践证明,高产群体的实际够苗期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相吻合,在移栽条件下,大部分出现在n-n叶龄期稍前,能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前一叶龄期达到预期的有效茎蘖数,才易形成足穗、大穗,增加总颖花量,最有利获得高产。
⑶拔节叶龄期的确定。
拔节叶龄期是水稻栽培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诊断时期,对控制基部节间伸长,调节水稻群体及中、后期肥水管理的决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n叶(心叶)伸出=n-2叶所包的节间伸长的同伸关系,出叶与节间伸长粗差2个叶位。可发现不论伸长节间数多少,拔节期的叶龄,都为伸长节间数减2(n-2)的倒数叶龄期。例如, 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其拔节期为倒3叶抽出期,依此推知,6、7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期分别为倒4、5叶抽出期,同时还可看出,所有品种孕穗期都处于倒二节间伸长期,抽穗期即是穗下节间伸长期。
⑷穗分化进程,与叶龄。
不同纬度、不同类型有9~25片叶的品种,穗分化均开始于倒数第四叶出生期,此时心叶内还包有3个幼叶,苞原基分化,恰好代替了第四叶原基的分化。说明用叶龄余数法来判断幼穗分化时期是可靠的。以50%的植株达到某分化时期作为该时期叶龄余数值的鉴定指标,结果清楚地看到各类型品种间幼穗分化各期的叶龄余数值甚为一致,按简化的幼穗分化五个时期,其关系是:
①苞分化期 倒四叶后半期 经历半个出叶期
②枝梗分化期 倒三叶期 经历1个出叶期
③颖花分化期 倒二叶至剑叶露尖 经历1、2个左右叶龄
④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 倒一叶中、后期 经历0.8个叶龄期
⑤花粉充实完成期 孕穗期 相当一个出叶周期加2天
⑸最上三个节位根发生的叶龄期。
据研究,最上三个发根节位上发出的根(又称上层根)大体与幼穗分化同步进行,在抽穗至成熟期,它们在生理年龄、数量、重量及生理功能上均占绝对优势,是后期决定产量的功能根。了解上层根发生的叶龄期,促进其生长,提高其功能,延长其寿命,是水稻高产栽培中重要环节之一。最上三个发根节与叶位的关系很明确,例如有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即发生于倒5、6,7三个叶节上,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发生在倒6、7、8三个叶节位上。根据出叶与发根为n-3的同伸关系,因此上层根的始发期应为拔节前的一个叶龄期或伸长节间数减1(n-1)的倒数叶龄期,例如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倒3叶抽出期,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倒4叶抽出期。上层根发生的终止期,亦是水稻根系发生终止期,4个伸长节间品种处于出穗至乳熟期,5个伸长节间品种处于孕穗至抽穗期,6个伸长节间品种处于剑叶至孕穗期。各类型品种均处于拔节后3~4个叶龄期。
⑹不同类型品种的叶龄模式图。
综上内容,即可得出不同类型品种的叶龄模式。在生产中,根据所种品种的叶龄模式,就可以叶龄进程为指标,描述各器官的发育状况,并以此作为田间诊断,制订栽培方案及技术措施的依据
上一篇: 油菜对土壤条件有何要求?
下一篇: 提高种公猪精液品质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