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萝卜 > 萝卜黑腐病的发病条件及特点? 萝卜

萝卜黑腐病的发病条件及特点?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病原:Xanthomonascampestrispv.campestris(Pammel)Dowson属细菌。

  2、症状:主要危害叶和根,叶片染病,叶缘现出“V”字形病斑,叶脉变黑,叶缘变黄,后扩及全叶。根部染病导管变黑,内部组织干腐,外观看不出明显症状,但髓部多成黑色干腐状,后形成空洞,田间多并发软腐病。

  3、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通过灌溉水、雨水、虫伤或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传播蔓延,病菌从叶缘处水孔或叶面伤口侵入,先侵害少数薄壁细胞,后进入维管束向上下扩展,形成系统侵染。黑腐病菌生长适温25-30℃,高温高湿、连作、地势低洼、灌水过量、排水不良、有机肥少或未腐熟、人为伤口和虫伤多时发病重。

主要在秋季发生。在气温15℃~21℃,多雨、结露时间长时易发病。在十字花科蔬菜重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播种早、发生虫害的地块发病较重。[1]
  平均气温15℃时开始发病,15~28℃发病重,气温低于8℃停止发病,降雨20~30mm以上发病呈上升趋势,光照少发病重。此外,肥水管理不当,植株徒长或早衰,寄主处于感病阶段,害虫猖獗或暴风雨频繁发病重。
  该菌在种子上或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内及采种株上越冬。如播带病种子,幼苗出土时依附在子叶上的病菌从子叶边缘的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发病。成株叶片染病,病原细菌在薄壁细胞内繁殖,再迅速进入维管束,引起叶片发病,再从叶片维管束蔓延至茎部维管束,引致系统侵染。采种株染病,细菌由果柄处维管束侵入,进入种子皮层或经荚皮的维管束进入种脐,致种内带菌。此外也可随病残体碎片混入或附着在种子上,致种外带菌,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28个月,成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在生长期主要通过病株、肥料、风雨或农具等传播蔓延。一般与十字花科连作,或高温多雨天气及高湿条件,叶面结露、叶缘吐水,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

病害主要特征是引起维管束坏死变黑;幼苗被侵染,子叶呈水浸状,逐渐枯死或蔓延至真叶,使真叶的叶脉上出现小黑点斑或细黑条。成株发病多从叶缘或虫伤处开始,出现"V"型黄褐色病斑,该部叶脉坏死变黑;病菌能沿叶脉、叶柄发展,蔓延至茎部和根部,致使茎部、根部的维管束变黑,植株叶片枯死;萝卜肉根被害,外部症状不明显,切开后可见维管束环变黑,严重的内部组织干腐变为空心。
发病特点: 本病为黄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病原菌在种子内黑和病残体上越冬,一般情况病菌在土壤中只能存活一年,病残体完全腐烂分解后病菌亦随之消亡。成株叶片受染,病菌多从叶缘水孔或害虫咬伤的伤口侵入,逐步造成系统性感染。染病的留种株上所采的种子带病原菌,带菌种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在田间,病菌主要借雨水、昆虫、肥料等传播。高湿多雨有利于发病,连作地块发病往往严重。

病原细菌多在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第二年侵染萝卜引起发病。在田间随灌溉水、雨水传播,从寄主自然孔口和各种伤口侵入,导致局部或系统感染。  
高温多雨、地势低洼、灌排水不适当、田间管理粗放、害虫猖獗等,病害发生较重。  
三、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应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  
2、种子消毒。播种前用 50℃ 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35%甲霜灵拌种剂拌种。  
3、土壤处理。黑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拌成药土,播种前均匀撒施于播种沟(穴)内,然后播种。  
4、适期播种。春萝卜宜适期早播。秋冬萝卜宜适期晚播。  
5、加强苗期田间管理。春萝卜要采取地膜覆盖,增加地温,促进生长。秋冬萝卜应小水勤浇,降低土壤温度,防止土壤忽干忽湿。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并注意防止黄条跳甲和大猿叶虫等害虫。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0ppm农用链霉素等喷雾防治,7-10天一次,一般连喷2-3次。

一、症状表现

叶片发病,产生黄色斑,呈“V”字形向内发展,叶脉变黑,呈网纹状,逐渐整叶变黄干枯。病斑沿叶脉和维管束向短缩茎和根部发展,最后使全株叶片变黄枯死。萝卜肉质根受浸染后,透过日光可看到暗灰色病变;横切萝卜可看到维管束呈放射线状、黑褐色;重者呈干缩空洞,维管束溢出菌脓,这一点与缺硼引起的生理性变黑不同。

二、发病条件

主要在秋季发生。在气温15℃~21℃,多雨、结露时间长时易发病。在十字花科蔬菜重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播种早、发生虫害的地块发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