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农药是病虫害防治最常用的方法,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常有农民反映药效不好,还有一些三证齐全、成分新、含量足、剂型新的“好药”因药效不佳被农户扣上了“假药”的帽子,被冤枉的农药不在少数,通过了解发现,影响农药药效的因素涉及到多方面。
1、农药自身因素影响到药效发挥
农药的成分、理化性质、剂型都影响着药效的发挥,相同成分同等含量的不同剂型之间都会存在差异,同时不能排除一些公司在含量上做文章,偷减含量影响药效。
2、病害诊断不准确,用药存在偏差
当前,病害的诊断多是靠经销商和农户的经验,因为经验的多寡,混淆真菌病害与细菌性病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当真菌、细菌病害混发时,众多农户一味定性为真菌或细菌病害,使用单一的药剂进行防治,如此诊治极容易错过病害的最佳防治时期,造成一些药剂达不到农户所希望的“一药多效药到病除”的效果,就会产生药效不佳的印象。
3、喷雾质量影响药效
喷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药效的高低。目前一些地方使用常规喷雾机械,所喷出的雾滴过大,雾滴落于作物表面时产生弹跳,约有50%左右的药液落在地面上,导致药效不能完全发挥。等量的药液如果雾滴中径缩小一半,所得的雾滴数目可增加8倍,药效也有大幅提高。许多农户担心药效不能全部沾着在作物表面,便加大用水量,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提高药效,还会降低药效。因为作物叶片表面能够附着的药滴是有限度的,当喷洒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叶片上的细小雾滴就会聚集成大雾滴滚落,降低叶片上的农药量。
为了提高喷雾质量,有必要改良现有喷雾器械,减小喷片孔径,降低雾滴中经,喷药时喷头与作物保持20厘米以上距离,形成良好的雾化效果,同时在喷药时加入有机硅喷雾助剂“展透”可以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减少药液因弹跳造成的损失,在蜡质层较厚的作物上使用表现尤为突出。
4、病害防治观念有待转变
对于作物病害的防治,许多农民普遍的做法是“见病施药、重治轻防”。有农民表示,为了治疫病用过烯酰吗啉、甲霜灵、霜脲氰的单剂还有很多“特效药”,而且是在病害发生前用这类农药进行防治,每次用药都加入以上品种。这种“主动出击”的病害防治方式,在众多地方普遍存在。一旦发现药效有所降低,就加大用量,长期单一使用某种药剂,势必会造成病菌过早产生抗性,病害大暴发时将面临无药可治的境地。应改变现有防治观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科学选用农药品种,避免多种同一有效成分的制剂混用,建议轮换使用不同成分药剂与保护性制剂混配使用,延缓抗性的发生。
5、 农药混配存在误区
当前,农户希望一次用药将所有病虫害问题解决,经常把不同类型、不同剂型的农药进行复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二次稀释存在误区。正确做法是把要用的几种农药分别进行稀释,稀释完一种倒入喷雾器再稀释一种,依次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二次稀释在提高药效上的作用。第二,在混配时不同剂型投药先后顺序影响着药液的发挥。投药及肥料依次为叶面肥、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乳油,这样混配出来的药剂稳定性较好。第三,药剂的酸碱度影响药效的发挥。混配不当容易出现酸碱中和的情况。如防治细菌性病害占有比例较大的铜制剂,与其他药剂混配后药液极易出现变色、沉淀等现象,轻者药效会减弱,重者会出现药害。
6、 湿度、温度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如在露水未干的时候喷药,露水会稀释药液浓度。气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一般而言,气温在20—30℃范围内用药效果较好。
总之,一味寄希望于“特效药”是不理智的,“药到病除”的“神丹妙药”也是可遇不可求,为了提高药效,就需要从以上几点入手找到限制药效提高的因素,尽可能排除不利因素,将药效发挥到最大化。
(1)农药本身的因素:农药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作用机制、使用剂量以及加工性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药效。例如,速灭杀丁对许多鳞翅目害虫有效,但对螨类无效;每亩用20毫升和 40毫升防治鳞翅目害虫的效果会有较大差异。要根据防治对象、作物种类和使用时期,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剂型和使用剂量。
(2)防治对象的因素:不同病虫害的生活习性有差异,即使是同一种病害或害虫,由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对不同农药或同类农药的反应也不一样,常表现为防治效果的差异。例如,盖草能对大多数禾本科杂草有效,对阔叶类杂草无效;久效磷对棉铃虫1龄、2龄幼虫效果好,但对3龄以后的幼虫效果较差。
(3)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雨水、光照、风、土壤性质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病虫害的生理活动和农药性能的发挥,结果都会影响农药的药效。例如,除草剂乙草胺、氟乐灵、拉索、都尔同样的使用剂量,干旱时除草效果差,在适宜的土壤湿度条件下,除草效果高;砂土地上使用,效果显著高于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内使用。辛硫磷见光易分解失效。因此,在使用农药前,必须掌握它的性能特点、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在施用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控制不利因素,以求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上一篇: 藕田里已长出的稗草怎样防除?
下一篇: 冬季韭菜小拱棚双膜覆盖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