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猪病越来越多,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是当前养猪难的第一位原因
引进国外猪品种带动了我国瘦肉型猪的生产发展,推进了我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进程,但与此同时,引进了大量的猪病。改革开放前,我们养猪生产的猪病主要是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和仔猪副伤寒,猪场完全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猪瘟),有的疫病也比较容易治愈(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对养猪生产基本没有产生过危害,更没有出现过如同2006年那样影响范围广的猪病。现在则不然了,猪病太多了,危害最为严重的猪瘟变成非典型了,又出现多种严重危害养猪生产安全的猪病:蓝耳病(还在发生变异)、圆环病毒感染、伪狂犬病、猪流感、细小病毒感染、萎缩性鼻炎、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链球菌病感染等等,而且感染形式复杂化,要么是混合感染(主要是病毒),要么就一定会是多病原(主要是细菌)的继发感染,单一病原感染的情况基本上不存在,以至于通过临床剖检,看什么病向什么病(主要脏器的出血性素质变化已经不具有特异性了),通过实验室检验,一定是多病原感染。由于疫病种类太多,(如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等)没有便捷可操作的控制办法,所以,养猪人都抱怨:猪越来越难于饲养,控制疫病非常难,难于上青天!
2、免疫抑制类病毒是造成猪群持续感染的真凶
1996年,我国开始流行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又称蓝耳病,自此,猪病的流行和危害“更上一层楼”,由于蓝耳病病毒,还包括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都可以影响猪的免疫功能,又称为免疫抑制病毒,一旦被这类病毒感染后,猪的免疫能力下降,免疫应答水平降低甚至丧失,因此猪完全被暴露在多病原包围的环境中,结果只能被感染发病,造成的危害是持续的和持久的,成为生产安全的持续杀手。
3、高生产力水平的瘦肉型猪对饲养管理条件有更高的要求
现在养猪生产采用工厂化生产工艺,对猪品种要求很高,要求产仔数量多(每窝产仔11~12头,每年产仔2.3~2.5窝)、生长速度快(每天长1公斤)、饲料转化率高(2.5公斤饲料长1公斤活重)、肉质品质好(肌间脂肪)等等。4、在切断传染锁链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
传染病流行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这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传染锁链,因此控制疫病也必须从有效切断传染锁链的角度考虑。
上一篇: 西红柿早疫病有哪些发病规律?
下一篇: 秋季幼鸡和青年鸡在管理上需要注意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