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小麦上发生的常见病虫害有:吸浆虫、蚜虫、玉米螟、蝼蛄、小麦三锈、赤霉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为防止小麦苗期病害必须首先做好种子处理,方法有:
1、拌种法。小麦拌种可以防治土传病害,主要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可用15%的粉锈宁可湿粉剂和6%的立克秀悬浮剂拌麦种。
2、浸种法。据试验,小麦用微肥作种子处理,每亩可增产10%以上,少数地块增产20%-30%。但是,微肥的用量很少,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种子处理,锌肥每公斤种子用硫酸锌3-5克,浸种溶液浓度为0.02%-0.05%,浸种12小时,晾干即可播种。 硼肥浸种时,用0.01%-0.05%的硼砂或硼酸溶液浸种6-12小时;拌种时可加大溶液浓度。 钼肥每公斤种子用钼酸铵2-6克,先把钼酸铵用少量温水溶解,然后稀释到以淹没种子为度,同种子一起在缸或桶中搅匀,捞出在阴凉的地方晾干播种;浸种浓度为0.05%0.1%,按种子与肥液1∶1的比例,浸种12小时,捞出晾干播种。铜肥每公斤用0.6-1.2克硫酸铜,浸种浓度为0.01%-0.05%,浸泡12小时,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3、种子包衣。种子包衣是采取机械或手工方法,按一定比例将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缓释剂和成膜剂等多种成分的种衣剂均匀包覆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牢固的药膜。随着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牢固的药膜。随着种子的萌动、发芽、出苗和生长,包衣中的有效成分逐渐被植株根系吸收并传导到幼苗植株各部位,使种子及幼苗对种子带菌、土壤带菌及地下、地上害虫起到防治作用。药膜中的微肥可在底肥借力之前充分发挥效力。因此,包衣种子苗期生长旺盛,叶色浓绿,根系发达,植株健壮,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以下是小麦苗期针对具体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叶锈特或粉锈宁1000倍液进行防治。
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秋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天是侵染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20~200克,对水50~60千克,顺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秋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为褐色,并向上发展,在基部l~2节的叶鞘上形成许多椭圆形病斑,病斑腐烂后残留维管束组织,严重时可造成死苗。发病严重的地块,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50克,或5%井岗霉素水剂150~20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对水50~75千克顺垄喷施,效果良好。
上一篇: 决明在北方地区什么时间播种?
下一篇: 茄子播前常见的浸种方法有哪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