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和越夏。萌发时,产生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在华中地区,菌核萌发一年发生两次,第一次在2-4月间,第二次为11-12月。萌发时,产生具有柄的子囊盘,子囊盘初为乳白色小芽,随后逐渐展开呈盘状,颜色由淡褐色变为暗褐色。子囊盘表面为子实层,由子囊和杂生其间的侧丝组成。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顶端逸出,藉气流传播,先侵染衰老叶片和残留在花器上或落在叶片上的花瓣后,再进一步侵染健壮的叶片和茎。病部产生白色菌丝体,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发病后期在菌丝部位形成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温度为0-30℃,20℃为最适。菌核没有休眠期,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但不耐潮湿,一年后即丧失其生活力,温度在5-20℃和较高的土壤湿度的状况下菌核即可萌发,其中以15t左右为最适。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适温5-10℃,经48小时后,孢子萌发率可达90%以上。本病在温度20℃左右和相对湿度在85%以上的环境条件下,病害严重,反之,湿度在70%以下,发病轻。早春和晚秋多雨,易引起病害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