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营养生长阶段,生长量小,养分吸收也少,到了开花、坐荚以后,生长量迅速增大,养分吸收量也大幅增加,豌豆一生中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以氮素最多,钾次之,磷最少。豌豆的根瘤虽能固定土壤及空气中的氮素,但仍需依赖土壤供氮或施氮肥补充。施用氮肥要经常考虑根瘤的供氮状况,在生育初期,如施氮过多,会使根瘤形成延迟,并引起茎叶生长过于茂盛而造成落花落荚;在收获期供氮不足,则收获期缩短,产量降低。增施磷、钾肥可以促进豌豆根瘤的形成,防止徒长,增强抗病性。
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蔓和荚,多始于叶片。叶面染病初期现白粉状淡黄色小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粉斑,互相连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叶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块。病情扩展后波及全叶,致叶片迅速枯黄。茎、荚染病也出现小粉斑,严重时布满茎荚,致茎部枯黄,嫩茎干缩。后期病部现出小黑点,即闭囊壳。
2、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桶形至柱形,无色,单胞,大小、25.4~38.1×12.7~17.8(um)。子囊壳暗褐色,扁球形,直径92~120um,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直径7.1~20.3um。附属丝丝状,12~34根,为子囊壳的1~3倍。子囊5~8个,卵形,大小 55.9~76.2×35.6~43.2(um),子囊孢子3~5个,卵形,带黄色,大小20.3~25.4×12.7~15.2(um)。
3、传播途径
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逐渐蔓延扩大,后期病菌产生闭囊壳越冬。在温暖地区,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期,也未见产生闭囊壳。除侵染豌豆外,还可侵害豆科其它作物、茄科、葫芦科等13科60多种作物。
4、发病条件
日暖夜凉多露潮湿的环境适其发生流行,但即使天气干旱,该病仍可严重发生。品种间抗性有差异,细荚豌豆较大荚豌豆抗病。
5、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中豌2号"适于北京、浙江、湖北种植,"晋硬1号"、"晋软1号',适于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种植,"绿珠豌豆"、"小青荚豌豆,,适于华北部分地区,"无须豆尖1号豌豆"适于西南、华南地区,"杂交大荚豌豆"(宁阳双花×大荚豌豆)适于华南地区等,各地可相互引进推广。
(2)实行轮作、豌豆根系分泌物对翌年植株根瘤菌活动及根系生长有影响,故忌连作。
(3)播种无病种子、用种子重量o.3%的7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混合拌种并密闭48~72小时后播种,可推迟发病约1个月。
(4)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如合理密植、清沟排渍。
(5)药剂防治怯参见蚕豆白粉病。
上一篇: 无土栽培的草莓如何管理?
下一篇: 果树如何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