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猝倒病,又称绵腐病,俗称卡脖子,小脚瘟等。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黄瓜、番茄、茄子、青椒、莴苣、芹菜等多钟蔬菜幼苗,严重时成片死苗,甚至毁种。症状识别:幼苗茎基部初呈水浸状,暗绿色,后缢缩成线状,子叶尚未凋谢之前,幼苗便折倒。幼苗出土前被害,造成烂种烂芽。苗床发症,往往是从低洼处或棚顶滴水处发病,几天之内再向周围扩展,引起成片倒苗。在高湿条件下,病部和附近地表出现白色霉状物(菌丝体,孢子囊)。发生原因:主要由瓜果霉病引起。在高温时也有辣椒疫霉、烟草疫霉等引起。病菌腐生性强,可在土壤中营腐生,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存活3-5年。土壤中水分大,病菌释放游动孢子侵入幼苗。病菌借土壤自由水、流水、滴水等进行重复侵染。发病条件:病菌借助于水进行侵染和蔓延,故土壤潮湿是此病发生的主要条件。病菌对温度要求不严格,15-38℃生长良好。幼苗在低温高湿抵抗力弱,易感病。幼苗期遇寒流、低温及阴雨天气,气温较长期低于15℃以下,或高温高湿,以及播种过密,土壤水分高,易引起猝倒病。
2:立枯病,俗称死苗,霉根。为害番茄、茄子、青椒、白菜、菠菜、黄瓜、胡萝卜、豌豆等多种蔬菜。幼苗出土至定植前均可受害,但以幼苗中后期发生较多,严重时可成片枯死。 症状识别:茎基部出现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凹陷病斑,扩展后绕茎一周,病部干缩后枯死。根部发病,多在地表根茎处变褐色并凹陷腐烂。该病发病后叶片变黄,潮湿时病部及附近地表出现淡褐色蜘蛛网状霉(菌丝体),可与猝倒病区别。 发生原因: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病菌随病残体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中越冬。菌核在土中可存活2-3年。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染幼苗。病菌由不腐熟的堆肥、流水及雨水传播。 发病条件:病菌有不同生态型,即低温和高温型。病菌生长适温17-28℃,在12℃以下、40℃以上受到抑制。在春秋育苗期床温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以及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等均诱发本病。南方酸性土发病重。
3:灰霉病,近年在早春育苗的苗床上发病,轻的零星受害,重的成片死苗。番茄、茄子、青椒、黄瓜、莴苣等发病后将病菌带进保护地,造成灰霉病流行。症状识别:子叶感病,叶缘开始退绿变黄,不久脱水干枯。幼茎多在节部发病,初呈水浸状,软腐后枯死。真野从尖叶,叶缘开始发病,初呈水浸状,后呈浅褐色至黄褐色,病斑发展后干枯。本病特征为病势发展快,高温条件下病部产生灰色霉状物(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叶上还形成浅褐色同心轮纹。发生原因:由灰葡萄孢引起。病菌可形成菌核遗留在土中,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滴水溅飞等传播 。发病条件:病菌对温度要求不严格,2-31℃均能生长,适温为23℃,但对湿度要求高。冬春季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棚室内育苗,其空气湿度高,常保持90﹪以上,易引发此病。遇连阴雨天气、温度低、放风不及时,叶片结大量露水,诱发灰霉病。播种密度大。徒长、分苗晚、幼苗期浇水。均加重病害。南方春季露地育苗,遇低温多雨,也发生此病。
4:沤根,是早春低温期,或夏天高温期发生的生理性病害。沤根不仅造成严重缺苗现像,即使轻微发生,也影响菜苗质量。病状识别:主要发生在黄瓜、番茄、青椒等果菜类苗期。黄瓜发生沤根,根部不发根,根皮发锈后腐烂,叶片发黄,叶缘枯焦。番茄,茄子,青椒等发生沤根部长新根,幼根外皮呈锈褐色,逐渐腐朽。茎叶生长受抑制,最后萎焉枯死。沤根苗在茎基部和根部不产生病斑,也不长霉状物,而且容易拔苗,以此与猝倒病、立枯病等土传性病害区别。 发生原因、发病条件:主要是苗床温度过低,或过高,在加土壤水分大,从而使幼苗根系呼吸作用和吸水困难,造成根系功能组织被破坏。如番茄、茄子幼苗,地低温与10℃,因吸收磷酸和水困难,而形成花青素,茎叶变浓绿紫色,苗生长不良,温度再低,时间再长,水分大,便引起沤根。夏季高温季节下大雨,排水不良,或分苗后大水漫灌土壤高温高湿也发生沤根。特别是土壤中含有大量未腐熟的有机物质,发病更重。其原因是土壤透气性不良,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根系呼吸困难而造成窒息。若土壤中形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受害更大。
上一篇: 西瓜瓜面这是什么危害?
下一篇: 影响水稻穗粒数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