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热解毒贯穿始终
本病有时令外邪所引起, 毒从邪来, 热由毒生,热毒为患, 为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不论卫分之解表, 或气分之清气, 或营血之清营凉血, 均应以解毒为主。常用银翘解毒散、 清瘟败毒饮或黄连解毒汤与犀角地黄汤合方加减, 清热解毒为主,往往多能奏效。
2.顾护阴津
本病系湿热之证, 往往伤阴耗液而致阴津受损,阳络无所顾护, 外溢而出血。因而治疗上除有热解毒外, 养阴、 凉血、 止血不可忽视,可在清热、 解毒、 凉血方中加入养阴之品, 如犀角地黄汤加用大剂生脉散或增液汤, 再加侧柏叶、 白茅根、 鲜藕节、 三七等凉血止血活血之品, 则解郁热,凉血解毒固脱止血之力更彰。
3.利湿除黄,醒脑开窍
本病多兼湿, 湿热熏蒸, 发为黄疸, 甚则湿热蒙闭清窍, 出现 “疫黄” 、 “暑痉” 之证, 故在用清热解毒的同时, 还需佐以清利湿热、 泄热开窍之法。前者可用黄连解毒汤与茵陈五苓散合用, 后者可用犀角地黄汤与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合用。滋腻之品有碍除湿, 应慎用。
4.通利腑气
临床上常见郁热内陷, 或湿热郁阻, 或热毒内伏, 致使肺气不宣,通调失职, 膀胱气化不利,以致尿少, 尿闭, 治宜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通利腑气, 可用大剂清瘟败毒饮加大承气汤合用, 急下存阴,阴津得复, 小溲方得自利。
(一)治疗
对钩体病各型均应特别强调“三早、一就地”,也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不宜长途转送患者而就地治疗。
1.一般治疗 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保持体液与电解质的平衡,如体温过高,应反复进行物理降温至38℃左右。在患者家中、门诊或入院24h内特别在6~24h内密切观察病情,警惕青霉素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与肺弥漫性出血的出现。患者尿应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处理。
2.早期及钩体血症型的治疗
(1)抗菌药物:青霉素国外常用大剂量,国内多用首次肌内注射40万U,以后每6~8h再用同等剂量重复,直到体温下降2天后,或治疗共7天,儿童量酌减[5万U/(kg?d)]。发病急骤、中毒症状特重者,可给160万~240万U/d,分4~6次肌内注射。为了预防发生雅-赫反应,可在应用首剂青霉素肌内注射的同时或稍前用氢化可的松200~50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或以不稀释液缓慢静脉注射。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庆大霉素,16万~24万U/d,肌内注射。
青霉素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一般是在注射首剂青霉素0.5~4h,多数在2h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身痛、脉速、呼吸快等,比原有症状更重,或体温骤降,出现低血压、休克、冷厥等。
(2)镇静药物:对一般钩体患者,均宜首先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0.2g或异丙嗪、氯丙嗪25~50mg或口服地西泮5mg以控制躁动,有助于防止肺弥漫性出血等重症的发生。 (3)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发病特急,体温超过40℃,或有其他严重感染中毒性表现如烦躁不安、神志淡漠、呼吸脉搏偏快、血压偏低等则可能是肺弥漫性出血。
3.肺弥漫性出血型的治疗
(1)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首剂40万U肌内注射,以后根据病情给药。先兆期患者,40万U/8h,肌内注射;极期(出血期)或垂危期患者首剂后40万U/4h,肌内注射,连续3次,以后每6~8小时40万U,肌内注射。体温正常、病情稳定后酌情减量,直到血痰、?音消失超过7天,虽有低热,仍可停药。对垂危期患者亦可用青霉素首次40万U,静脉缓注,以后24h内每4~6小时1次,肌内注射,待病情好转后,仍改为每6~8小时1次,肌内注射。
(2)镇静药物:应保持患者完全安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和搬动。镇静剂的选择、剂量、用法,应根据病情决定。对先兆期患者采用异丙嗪、氯丙嗪各25~50mg,肌内注射,0.5~1h仍不能达到有效镇静者,可再用1次,如仍无效,可用10%水合氯醛20~30ml灌肠。
上一篇: 商品种子有什么要求?
下一篇: 鸡冠花的花有哪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