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海参浮游幼体胃萎缩病的病症及防治如何? 其他水产

海参浮游幼体胃萎缩病的病症及防治如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病症 此病的症状是:通常海参浮游幼体发育至大耳状后期,发病幼体的胃逐渐收缩,胃壁增厚、粗糙、萎缩变形,最终收缩似球状,同时伴随浮游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其:生长、发育迟缓,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很低,甚至幼体浮游20天以上也不变态。这种病变开始大多发生在第一批幼体孵出后的15~7天,如果继续用原来的亲海参产卵孵化,以后批次的浮游幼体发病期会逐次提早,直至孵化选育后的1~2夭就发病。也就是说,由此批种海参所产的卵,受精后所孵化出的浮游幼体,每批浮游幼体都会感染此病,无一幸免。而且,一批不如一批,发病时间会越来越提前。
(2)防治 一般认为,动物在高密度等胁迫条件下养殖,易被病毒侵染。而海产动物感染病毒病,主要是在密集养殖条件下引发的。可见,海产经济动物的人工养殖急需进一步规范化。

从试验结果可初步推测,病毒很可能是由带毒的亲海参通过垂直传播方式直接传染给后代。同时也证实,在正常状态下,带毒较少的子一代可安全地完成稚海参、幼海参至成海参的生长过程。期间病毒始终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但当环境因子一旦发生改变,病毒和宿主间的平衡将被破坏,由此诱发病毒的大量繁殖而暴发流行性病毒病。生产中,通常细菌病和病毒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菌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较好的药物可控性,正确使用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就会使病情得到控制。而病毒性疾病对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没有效果,且病程较短、传染性强,导致高死亡率的特点:可见病毒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类病原。在此提醒生产者主要应从预防上避免病毒病的发生。病毒粒子主要分布在浮游幼体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中。首先,亲海参的选取是关键,研究中发现:正常情况下,带毒的海参不会表现出不健康状态,因此通过科学的手段随机取样对待作为亲海参的海参进行带毒检测十分必要,或最好到非疫病区购买亲参;其次,要做好病毒病的预防工作。对海参幼体的培育,要加强科学管理,投喂适宜的单细胞藻类,掌握好饵料的配比,避免喂易引发疾病的饵料:尤为重要的还应加强水质的监测与调控,定期使用既能增强动物自身免疫力,又能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的无残留、无不良反应的中草药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微生态制剂。 迄今为止,与该病毒外观形态相类似的病毒感染文献较多,要确定某种病毒的分类地位不能仅凭病毒的形态学和感染的靶组织,还需对病毒的核酸特性、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进行更深人的研究。有关该病毒粒子的致病性,发生“胃萎缩症”与环境因子、饵料的相关性等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