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用高产优质品种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已筛选出济麦22 号、良星99、良星66等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并且大面积推广。
2.播前准备整地质量标准:深、细、透、平、实、足。深,即努力扩大机耕面积,耕深为25厘米左右。细,就是适时耙地,把土块耙碎,没有明暗坷垃。透,就是耕透耙透。
平,就是耕前粗平,耕后复平,做畦后细平。实,即表土细碎,上无架空暗垡,达到上松下实。足,即通过精细犁耙,保住口墒,达到表土墒情适宜。
平衡施肥:施足底肥,每667 平方米(1 亩)用圈肥3000~5000 千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优质小麦专用肥,667 平方米施优质小麦专用肥75 千克,锌肥1 千克、硼肥1 千克。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目前,大多数农民麦田施用有机肥的数量少,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提高麦田耕层有机质含量的主要途径是秸秆还田。农业网将玉米秸秆粉碎后深耕深埋,以耕深20~25 厘米为宜。
强化种子包衣、灌水埑实:种子包衣技术和灌水埑实技术是确保小麦一播苗全、苗壮、苗匀,奠定良好丰产基础的有利措施,它既能预防病虫害,又解决了耕耙脱节、地虚不实的矛盾。可使用专用种衣剂包衣,没有包衣的采取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用40% 甲基异硫磷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用15% 三唑醇(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醇(百坦)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也可将杀虫剂和杀菌剂各一种混合拌种,以达到病虫兼治的目的。
3.小麦播量、播期及播种方法小麦播量的大小应掌握以下原则:
(1)瘦田宜稀,中肥田宜密,高产田又宜稀。(2)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播量应少一些。稀植大穗品种,播量应大一些。(3)墒情好的稀,墒情差的密;播种早的稀,播种晚的密。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一般掌握在日平均气温在16~18℃时为宜。群众经验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适宜。”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最佳播期掌握在10 月3~13 日。为了提高产量,要实行精量播种,并采用加大行距、等行距播种,播种深度以3~4 厘米为宜。
4.确保优质专用小麦的商品品质区域化种植: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实现一村一品或一乡(镇)一品,确保优质小麦形成商品量。从播种到收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耙,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为优质小麦商品化收购创造条件。发展订单农业,农商联合,做到优质优价,充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防机械混杂:在收获、晾晒等环节,防止异品种小麦混杂,确保优质小麦的商品性。
5.田间管理苗期管理:及时查苗、补苗,划锄松土,并喷施麦田专用除草剂。春节前浇好冬水。
春季管理:根据年后小麦的生长情况,因地、因时、因苗分类管理。对于大穗品种或群体小的麦田,重施起身肥,管理上一促到底。对于多穗品种或群体大的麦田,实施氮肥后移技术,改返青起身期追施氮肥为在小麦拔节期追施氮肥。
起身拔节期,进行化学除草,年前群体控制在667平方米80万以内,年后最大分蘖数量不超过667 平方米120 万。同时结合追肥进行浇水。对旺长的地块,除深耘断根外,还要进行化控。
穗期管理: 浇好孕穗、扬花及灌浆水。为了提高小麦品质,要结合防病治虫,进行叶面喷肥。在开花后到灌浆初期667平方米施25克铁秆麦粒饱或用浓度为0.2%~0.3%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与杀虫剂或杀菌剂混合喷施,连用2~3 次,能够明显地预防小麦倒伏,延长叶片的光合作用,预防干热风,延缓植株衰老,提高小麦千粒重和子粒品质。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对影响小麦产量较大的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及蚜虫等病虫害,应及时防治。每667 平方米麦田可用5% 井冈霉素水剂100~150 毫升或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 克对水喷洒防治纹枯病。用三唑酮10~20 克(有效成分)对水喷雾防治锈病和白粉病。
用80% 多菌灵微粉剂50 克或70%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0克在齐穗期至花后5 天喷施可预防赤霉病。
用2.5% 扑虱蚜可湿性粉剂或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 倍液,或2.5% 溴氰菊酯浮油(敌杀死)3000 倍液,喷雾可防治蚜虫。对影响小麦产量的野生燕麦、节节麦等杂草,采用化学除草剂和人工拔除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清除。
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及时收获,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做到丰产丰收。
上一篇: 拔节期如何管理可提高甘蔗产量?
下一篇: 如何通过观察精神状态来发现病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