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以带病种子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可由旧的棚、膜设施带菌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从叶缘水孔、气孔等自然孔口侵入。也可通过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和重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种子发芽后直接侵入子叶,产生病斑,引起幼苗发病。保护地栽培长时间关棚或夜间饱和湿度时间7小时以上有利于发病,在病害发生盛期,植株表面结露时间越长,水浸状病斑出现越多。黄瓜叶面吐水也为病菌侵入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3-2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8~20℃,相对湿度95%以上;发病最适生育期在苗期至成株期。发病潜育期7~15天。本病主要在保护地内发生,通常在春天温差变化大期间发病,当棚室温度超过25℃时病情即会受到抑制。 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细菌性脉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12月至翌年4月,年度间早春多阴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期过早、定植过密、开棚通风少、肥水管理不当的棚室发病重。
上一篇: 什么是观光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