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栽培技术。推广起垄种植方式。要对花生地整地起垄,一般垄高10厘米-12厘米,垄面宽60厘米-70厘米,沟宽20厘米-22厘米,每垄种植2行,小行距30厘米-35厘米,穴距18厘米-20厘米,每穴播2粒。采取这种方式,能保持土壤疏松,防止渍害,有利于花生果针入土,提高结荚率。
二、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这不仅能保持土壤墒情、培育壮苗,同时还具有明显增产作用,一般亩增产15%以上。在播种结束后,要立即喷洒除草剂,选用线性超薄地膜覆盖一条龙作业,在花生顶土时,要尽早开孔放苗(不要等到主茎长出复叶),并随即用松土盖在洞口,引苗长出膜面。当主茎长出2-3片复叶时,清墩整枝,使子叶及侧枝全在膜上,实现清棵壮苗,充分发挥第一、第二对侧枝结荚的优势。
三、推广科学施肥技术。花生的基肥要早施施足,磷钾肥所占比例要高。一般在播种小行中每亩开沟深施(沟深10厘米以上)花生专用肥60公斤,自开花结荚初期起进行根外喷肥2-3次,每亩喷1%-2%尿素液加2%-3%过磷酸钙液75公斤或喷883叶面肥1瓶,每次间隔7-10天。
四、推广化学调控技术。根据高产田块花生植株的要求,一般主茎高度以35厘米-40厘米为宜,为此当开花后30-35天、主茎30厘米左右、有旺壮趋势时,每亩喷15%多效唑50克-60克。这对控上促下、防倒伏、提高光合效率、获取高产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在荚果膨大期可喷花生膨大素,亦可明显地提高花生的的百粒重。
五、推广病虫害综防技术。一般花生的虫害主要有蛴螬、蚜虫、蓟马、棉铃虫,病害主要有褐斑病、黑斑病、锈病、根结线虫病等,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及植保部门提出的防治意见,选准药剂,掌握适期,搞好防治。
六、推广育苗移栽技术。凡是育苗移栽的花生,大田的生育期明显缩短,植株矮壮,分枝集中,开花集中,果多饱满,可增产20%以上。选择肥沃疏松的田块进行育苗,每平方米可育400穴,盖土3-4厘米厚,上面覆盖地膜,在花生顶土后要及时揭掉地膜,当长出第一对真叶时,即可取苗移栽,每穴栽2苗,栽后浇好定根水,一般1-2天就能恢复生长。
一、种子播前处理
播前要带壳晒种,选晴天上午,摊厚10厘米左右,每隔1~2小时翻动一次,晒2~3天。剥壳时间以播种前10~15天为好。剥壳后选种仁大而整齐、籽粒饱满、色泽好,没有机械损伤的一级、二级大粒作种,淘汰三级小粒。
二 、整地改土,深耕细作
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根系发达,要求土层深厚,上松下实,因此要在冬前或早春适当深耕深刨。对于粘质土壤,可以加适量细沙,改善结果土层的通透性。对沙层过厚的地,结果深翻,在犁底下压10~15厘米厚的粘土,创造蓄水保肥的土层。
三、起垄施肥,培养地力
由于花生生长前期根瘤数量少,固氮能力弱,中后期果针已入土,不宜施肥,因此,花生施足基肥很重要。一般在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一次性施足基肥,以满足全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有条件地区尽量多施农家肥,中产田每亩底施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45%复合肥30~40公斤,硼肥1公斤;高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45%复合肥40~50公斤,硼肥1~1.5公斤。另外,花生不提倡施用种肥,特别是硼肥作基肥时,严禁施入播种沟内,避免烧种烧苗。
四、适期播种,全苗壮苗
5厘米土层地温稳定在12℃时,一般可比裸地栽培提早半月。4月20日至5月5日。大垄双行,穴距16~18厘米,每亩8000~10000穴,每穴播2粒;深3~4厘米。
五、田间管理
前期(苗期)应加强管理,扎好根,防治病虫害,促苗早发。
中期(花针-结果期)主要是控制地上面枝叶生长,促进下面果针和幼果发育。
后期(成熟期)是荚果膨大籽仁充实期,主要体现“后保”两个字,注重抗旱排涝防烂果,治虫保果夺丰产,防病保叶促果饱。
六、病虫害防治
花生叶斑病:于始花前喷洒下列低毒杀菌剂,或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70~80克,400~600倍液,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 70~100克,1000~1500倍液,任选一种。
花生锈病:发病初期,每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125克,兑水60~75公斤喷雾。或用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比例为1:2:200的波尔多液喷雾。严重时两种杀菌剂交替使用,每隔8~10天喷一次。
花生根腐病:禁用捂垛捂堆 的花生作种。播前经晒种后,每100公斤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克拌种。
蛴螬:在7月份,50%辛硫磷或90%敌百虫1000倍液灌根。
花生蚜:每亩用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8克,兑水制成2000~2500倍液;40%乐果乳油50毫升兑水60公斤,配成1000~1500倍液。
上一篇: 大姜什么时候封垄?
下一篇: 谷物烘干机使用要求是什么?